多数企业选择二次落价,单次降幅仅在1-2分之间,但累计一天相当于跌了20-40元/吨,跌势之快令人咋舌。
这种行情背后,反映出市场心态的微妙变化:贸易商见天气放晴,急于出手,而企业则借着集中到货的“话语权”,以连续调价的方式“收割”市场情绪。
随着新粮上市脚步渐近、阶段性供应压力加大,短期价格或许还面临考验。
接下来,市场将进入一场多方博弈:
1,天气变量——若后续天气持续好转,到货量或进一步扩大;
2,心理预期——部分贸易商或因担忧价格继续下行,选择加快出货;
3,企业布局——深加工借机降低自己收购成本,为接下来旺季做准备;
综上,短期内玉米“易跌难涨”格局还将延续,何时在恐慌中孕育转机或机会,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还需要时间,等吧!
相信春玉米或秋玉米没有上市区域的贸易商心里——乐开了花。因为价格越低,大家收购成本也会越低,这样才会有机会赚钱,都在撸胳膊挽袖子等着去年行情再现。
但,这种夙愿能成真吗?就怕玉米跌不动,收到手的玉米变成“小麦”呢?值得大家三思!
反观东北深加工,开始涨价了!这一切都这么熟悉,是不是像极了之前的山东深加工,不可能东北一直落,也该有反弹,然后再落呢?
1,首先这个时间点,肯定很多人都说粮已见底,所以深加工开始涨价。但是我们看看吉林玉米中心昨天都做了什么样的操作?
吉林梅河阜康竞价采购9月份送货到厂玉米合同,挂拍价格2210元,成交2000吨,成交价格2210元。
辽宁铁岭国贩生物竞价采购9月份送货到厂三等玉米合同,挂拍价格2215元,成交1000吨,成交价格2215吨。竞价采购9月份送货到厂二等玉米合同,挂拍价格2225元,成交1000吨,成交价格2225吨。
2,吉林玉米中心挂拍34354.1吨玉米,却没有任何成交——全部流拍。
由此可见,东北市场余粮还有,只是分布不均匀而已,市场从来不缺粮,缺的是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