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好的消息是,由于5、6月份大豆进口充足,加上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当前中国国内豆粕供应充足,部分油厂已经出现仓容不足的局面。据行业人士称,一些工厂已经因仓容不足而停工。华南等地的压榨厂已经开始小规模停工,因为豆粕库存积压,仓库空间不足,未来可能还有更多油厂停工。
由于国内需求不足,除了豆粕库存高企之外,中国在本周还罕见地向印度销售了15万吨豆油。正常情况下,印度豆油进口主要来自阿根廷和巴西,但现在中国产的豆油要比南美豆油每吨低20美元左右。此外,关于近期中国与阿根廷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也进一步减轻了市场的供应担忧。据悉,在中国采购了两批阿根廷豆粕之后,阿根廷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出口措施,其中包括大幅消减大豆、豆粕等农产品的出口关税。
而就在本周,一艘装载2.5万吨阿根廷玉米的粮船将驶向中国,这是自2023年中国批准进口阿根廷玉米以来首次实际交付的贸易订单。不过,也有消息称,这批玉米的最终目的地是越南,而非中国。除了来自阿根廷的粮食进口外,7月迄今乌克兰已向中国出口约14万吨大麦,8月出口量预计将进一步跃升至40万吨左右,呈现翻倍增长态势。
来自行业机构的消息还称,中国企业已签约采购70万吨2025年乌克兰大麦。在临近的日本市场,日前该国公布了一则市场调查,调查显示在6月份日本大米抛储的时间段内,农民、农业合作社及其他分销商、零售商、餐馆和速食食品企业的库存水平与去年同期大致相同,这表明当时的大米高价局面不存在囤积居奇。
在美国关税谈判方面,美国与印度之间的谈判并未取得明显效果,美国已经宣布从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征收25%的关税。据悉,印度一直抵制美国开放其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的要求,称此举将损害数亿贫困农民的生计,并拒绝将玉米、大豆、小麦和乙醇的关税削减放在谈判范围之内。不过,在临近的孟加拉,该国已经表示,将从美国购买约22万吨小麦,旨在缓解贸易紧张局势,并减少美国计划实施的高额进口关税。
来自行业机构的消息还称,中国企业已签约采购70万吨2025年乌克兰大麦。在临近的日本市场,日前该国公布了一则市场调查,调查显示在6月份日本大米抛储的时间段内,农民、农业合作社及其他分销商、零售商、餐馆和速食食品企业的库存水平与去年同期大致相同,这表明当时的大米高价局面不存在囤积居奇。
在美国关税谈判方面,美国与印度之间的谈判并未取得明显效果,美国已经宣布从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征收25%的关税。据悉,印度一直抵制美国开放其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的要求,称此举将损害数亿贫困农民的生计,并拒绝将玉米、大豆、小麦和乙醇的关税削减放在谈判范围之内。不过,在临近的孟加拉,该国已经表示,将从美国购买约22万吨小麦,旨在缓解贸易紧张局势,并减少美国计划实施的高额进口关税。
其他市场消息方面,本周以来韩国企业继续加大对国际粮源的采购,其中包括近55万吨饲料玉米的采购。在国内市场方面,目前南方早熟春玉米已开始零星上市,折标价格目前集中在1.13元/斤左右。在北方秋玉米主产区,随着近段时间东北多地迎来降水,使得当地的旱情有所缓解,但华北的河南等地仍面临卡脖子旱情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前养殖业需求不及预期,加上小麦玉米饲料替代及中储粮进口玉米的持续拍卖,在新玉米临近上市之际市场价格整体走势疲软,即便在反内卷行情下多数商品价格强势上涨,也未能改变玉米弱势运行的格局。
截至目前,无论是中间流转环节还是用粮企业,均对玉米保持低库存策略,有数据显示,华北地区的贸易商库存大概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东北地区的贸易商库存大概为去年同期的二分之一。同样走势低迷的还有小麦市场,尽管小麦集中收购热潮正在逐渐消退,市场低价粮源也变得十分有限,但在看淡后市的预期下,已经有部分面粉厂和粮库提前停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前养殖业需求不及预期,加上小麦玉米饲料替代及中储粮进口玉米的持续拍卖,在新玉米临近上市之际市场价格整体走势疲软,即便在反内卷行情下多数商品价格强势上涨,也未能改变玉米弱势运行的格局。
截至目前,无论是中间流转环节还是用粮企业,均对玉米保持低库存策略,有数据显示,华北地区的贸易商库存大概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东北地区的贸易商库存大概为去年同期的二分之一。同样走势低迷的还有小麦市场,尽管小麦集中收购热潮正在逐渐消退,市场低价粮源也变得十分有限,但在看淡后市的预期下,已经有部分面粉厂和粮库提前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