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焦点报道 >> 正文
“低碳大米”成东南亚新宠?
日期: 2025-07-30   来源:百家号  阅读: 6654  双击鼠标滚屏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重,温室气体减排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硬任务。就在这个时候,东南亚大米生产商打出了“低碳大米”的环保旗帜,宣称要用更“绿色”的方式种植稻米,既减少甲烷排放,又实现节水节肥。然而,这场被包装成环保创新的农业革命,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产业转型风暴。
 
  泰国最大财团正大集团(CP)自今年5月启动低碳大米销售,计划到2026年产量翻倍,直指全球出口市场。价格上,这种“低碳”产品比传统高档大米贵出4%,看似不多,却足以体现出“环保附加值”的溢价能力。与此同时,越南、新加坡等国纷纷布局低碳大米,连老挝和印度都成了试验田。
 
  为什么大米要“低碳”?核心在于稻田排水与甲烷排放问题。 传统水稻种植需要淹水,而水田环境催生甲烷生成细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东南亚作为全球水稻主产区,稻田甲烷排放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低碳大米通过改变灌溉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力求将排放降至一半,这不仅是气候行动的需求,也是全球粮食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然而,问题远不止技术和环保。 东南亚大米出口价格近年来不断下滑,印度大米出口限制的解除,更让全球市场供应过剩。5月泰国主流白米出口价比去年下降30%,价格战已成常态。在这样的市场压力下,正大集团等企业将低碳大米视为摆脱价格泥潭、开拓高端市场的新路径。
 
  环保,成了打开国际市场的“新通行证”。欧洲食品巨头、东南亚航空公司纷纷成为低碳大米的潜在客户,发达国家企业对供应链的碳排放负责要求推动了绿色采购热潮。日本市场也被瞄准,CPI计划联手伊藤忠商事推动低碳大米进入日本高端消费市场。
 
  这场绿色农业革命,表面上是技术进步和气候责任,但实际上更像一场新型的粮食贸易竞争。谁能率先建立起“低碳”品牌优势,谁就可能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高的话语权和利润空间。换言之,低碳大米正在成为继价格和产量之后的又一场产业角逐。
 
  不过,这场革命并非毫无挑战。 低碳大米耕作需精准排水和农艺管理,农户普遍担忧水位降低会影响产量稳定。即便正大集团通过补贴和技术培训力图破解难题,但能否在小规模农户中全面推广,尚需观察。同时,低碳大米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大米,面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和市场,销量提升依然存在阻力。
 
  更重要的是,所谓“低碳”概念容易被市场炒作利用,甚至成为资本炒作的温床。实际减排效果如何量化?绿色溢价是否合理?背后的认证体系是否透明?这些都关系到这场绿色转型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若只是“披绿衣”的价格战,最终受损的仍是普通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此外,低碳大米的推广也反映出全球粮食安全的微妙局势。 价格下跌压缩农户收益,生产成本却因环保要求上升,矛盾正在加剧。发展中国家农民在碳中和目标和生计保障之间的挣扎,不应被市场和资本逻辑所忽视。真正的绿色革命,必须兼顾环境与社会公平。
 
  东南亚的低碳大米,既是产业升级的必然,也是地缘经济的博弈新战场。在全球气候政策与粮食安全压力双重夹击下,这场绿色农业革命还远未结束。未来,低碳大米能否成为撬动全球粮食市场的新杠杆,取决于技术成熟度、市场接受度与国际规则的完善。
 
  面对大米出口价格崩塌和气候危机的双重压力,东南亚必须警惕低碳大米背后的产业陷阱。唯有真正的技术创新和公平合理的产业生态,才能让这场绿色革命走得更远、更扎实,不沦为资本割韭菜的游戏。
 
  低碳大米的未来,既是科技与市场的较量,更是社会责任和环境正义的试金石。在全球环境压力下,这场农业转型战役才刚刚开始,谁能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待时间揭晓。
免责声明
1、本网部分信息属于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内容! ※本网联系电话:0534-2220168

工信部备案号:鲁B2-20041020-1 版权所有   德州博维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9900-656    传真:0534-2220102    邮箱:cnmfnet@126.com
 Copyright © 2004-2020 CNM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网法律顾问:金延峰律师(手机:13953449218)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