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层面看,玉米经历了从净出口到少量净进口,再到大规模进口,最终进口量减少的演变过程。深入分析我国玉米贸易的阶段性变化及未来趋势,对于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玉米贸易的阶段性变化及当前趋势
从进口量看,我国玉米贸易经历了从净出口到净进口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9年及之前,为玉米净出口阶段。2010年之前,中国玉米出口大于进口,为玉米净出口国,尤其是2007年及以前,玉米出口数量较多,2000-2007年,年均净出口超过700万吨。
2007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内玉米工业消费需求增加,玉米出口大幅减少。第二阶段是2010-2019年,为进口量低于配额阶段。2010年中国玉米首次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净进口145万吨。此后,到2020年之前,每年进口量稳定在170万一530万吨之间,2010-2019年,年均进口玉米334万吨。
2007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内玉米工业消费需求增加,玉米出口大幅减少。第二阶段是2010-2019年,为进口量低于配额阶段。2010年中国玉米首次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净进口145万吨。此后,到2020年之前,每年进口量稳定在170万一530万吨之间,2010-2019年,年均进口玉米334万吨。
这一期间,玉米进口量始终没有突破720万吨的进口配额,进口数量最高的年份是2012年,超过520万吨。第三阶段是2020年一2024年7月,为进口量高于配额阶段。2020年开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储备充足,争取主动权,加之履行中美贸易协议,我国增加了玉米进口临时配额,玉米进口首次突破配额,达到1129万吨。
随后的三年更是突破了2000万吨,2021年、2022年、2023年进口量分别为2835万吨、2062万吨和2713万吨。2020年一2024年7月,玉米累计进口将近1亿吨,超出进口配额6000多万吨。第四阶段是2024年8月之后。连续5个月的月进口量不到40万吨,2024年8一12月累计进口量158.3万吨,同比下降88.2%。
随后的三年更是突破了2000万吨,2021年、2022年、2023年进口量分别为2835万吨、2062万吨和2713万吨。2020年一2024年7月,玉米累计进口将近1亿吨,超出进口配额6000多万吨。第四阶段是2024年8月之后。连续5个月的月进口量不到40万吨,2024年8一12月累计进口量158.3万吨,同比下降88.2%。
从进口来源国看,进口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也分为四个阶段。2014年及之前,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进口高度集中,多数年份来源于美国的玉米占玉米进口总量的90%以上。2015-2020年,进口主要来源于乌克兰,这一期间来源于乌克兰的玉米占玉米进口总量的75%以上。
2021年和2022年主要来自美国,这两年进口自美国的玉米分别占进口总量的69.9和72.1%。2023年和2024年主要来源于巴西,但集中度明显下降,进口自巴西的玉米占比不足50%。可见,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国随着国际形势和贸易政策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并未被某个单独的国家所垄断。
2021年和2022年主要来自美国,这两年进口自美国的玉米分别占进口总量的69.9和72.1%。2023年和2024年主要来源于巴西,但集中度明显下降,进口自巴西的玉米占比不足50%。可见,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国随着国际形势和贸易政策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并未被某个单独的国家所垄断。
今年看,国内玉米产需缺口缩小,预计玉米进口不会突破配额。我国对玉米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024)》,玉米进口配额720万吨,配额内征收1%的低关税,配额外征收65%的关税。配额外玉米到岸税后价格明显高于国内,以2024年8月份为例,配额外65%关税的美国玉米运抵我国南方港口到岸税后价格每斤1.67元,比国内玉米到港价高0.49元。
可见,从比价关系上看,只要不增加临时进口配额,配额外玉米并不具备进口优势。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2024/25年度和2025/26年度,国内玉米产需缺口只有350多万吨,不需要大量进口玉米,增加临时性进口配额的概率很小,且考虑到产品质量、企业运营需要等多方因素,预计2025年玉米进口总量可能会降至500万吨之内。
可见,从比价关系上看,只要不增加临时进口配额,配额外玉米并不具备进口优势。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2024/25年度和2025/26年度,国内玉米产需缺口只有350多万吨,不需要大量进口玉米,增加临时性进口配额的概率很小,且考虑到产品质量、企业运营需要等多方因素,预计2025年玉米进口总量可能会降至500万吨之内。
不同贸易情景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影响
回顾新世纪以来的玉米贸易史,我国经历了数次政策调整和市场波动。其中,可能会对国内玉米市场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大量进口和与单一国家的贸易壁垒增加两种情景。就目前而言,大量进口对国内的影响更大。
长期大量依赖进口,可能会对国内玉米市场产生长远影响。玉米产业链条较长,在粮食品种中市场化程度较高,只要给予适当的空间和时间,通常情况下,无论进口多少,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供需关系,使其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长期大量依赖进口,国内生产必然会受到抑制,市场会在低价位、低产量的位置寻找平衡,自给率随之下降,粮源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对整个产业链的健康运行产生影响。
自某一国家进口数量下降,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口渠道有所拓展,在当前国内玉米产量连续增长、产需缺口逐渐缩小的情况下,单一国家的进口障碍并不会导致国内玉米进口量明显变化。从历史看也是如此,2017年我国玉米进口283万吨,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中国玉米进口量不降反增,分别达到352万吨和479万吨。当然,这种情况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市场恐慌,从而加剧期货市场的波动幅度。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需加大对国内玉米生产和市场调控的支持力度,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既要控制好进口,提高国内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又要加强玉米储备体系建设,提高粮食供应能力,还应强化预警,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进口管理,减轻国际玉米市场对国内的冲击。充分利用配额政策,加强综合调控,不再增发临时进口配额,并优化国营贸易配额使用,引导玉米进口到港和进口玉米储备投放节奏,有效降低国际玉米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完善储备调控,确保玉米市场价格和供给稳定。应继续完善储备调控机制建设,加大对玉米储备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建立起合理的玉米储备体系。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等因素合理确定收储价格,统筹安排收购仓容、储备规模,必要时适度增设调节储备库点,减少农民集中售粮的排队时间。
同时,加强部门沟通,推动尽早出台调节储备管理办法,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总体上,要保证进口增加、生产丰收时,能够储得进去,市场粮源紧张时能够拍得出来,可以有效缓解短期价格剧烈波动,且向市场传递稳定信号,减少市场恐慌性行为,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同时,加强部门沟通,推动尽早出台调节储备管理办法,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总体上,要保证进口增加、生产丰收时,能够储得进去,市场粮源紧张时能够拍得出来,可以有效缓解短期价格剧烈波动,且向市场传递稳定信号,减少市场恐慌性行为,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对玉米价格走势和产业链发展的研判和政策指导。为及时掌握内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应持续强化玉米购销市场监测预警,动态精准研判国内外市场环境,及时掌握玉米销售进度和价格走势。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构建覆盖玉米淀粉、酒精、饲料等主要加工产品的监测网络,整合生产、库存、销售及价格等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监测效率,并结合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及国际市场等因素,深入研判供需形势和产业状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企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