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豆粕不但涨了,而且涨劲还不小,而且是期现双双上涨,其中现货价格普遍涨了80到120元每吨,而这也使得全国豆粕现货均价再次回到了3000元的大关。
这次的上涨,其实有点超出市场预料了。
因为虽然说大家对豆粕的情绪并不弱,但是总体上还在观察,毕竟市场认为,中国重新购买美豆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但近日我国对加拿大油菜籽反倾销的裁定公告,引发了市场的轩然大波。
根据裁定,从8月14日起,将对加拿大油菜籽收取75.8%的保证金。
这个决定很重大,其意思就是告诉加拿大,我们不要你的油菜籽了。
但众所周知,我国90%以上的菜籽以及75%以上的菜粕都是来自于加拿大的。
比如,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共进口油菜籽190.8万吨,其中加拿大油菜籽为180.2万吨,占比高达95%;
而进口菜粕155万吨,同比增长8.5%,其中加拿大菜粕为88.1万吨,占比达57%。
所以这个消息一出,菜粕马上出现了大涨,因为供应预期紧张了嘛。
而且这个菜粕的缺口很难补,只能通过蛋白原料组合来替代,而豆粕就是常见的替代原料之一。
当前的豆粕库存高涨,正愁没地方去呢,所以这则消息一出来,豆粕也因此获利上涨。
但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豆粕的上涨也有其他原因,那就是美国农业部发布的8月供需报告中,意外将美豆的种植面积大幅下调,进而也使得美豆的预期产量下降,同时大豆库存也降到了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么一来,也就再加利好豆粕,因此豆粕突然蹿上3000元/吨大关也就不奇怪了。
豆粕的劲头显然有点压不住的意思,那么豆粕能蹦多高呢?
很多事往往就是很奇怪,当利好众多,大家都认为要大涨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能涨起来;而利空频频,大家认为要大跌的时候呢,也未必就真跌得下去。
比如小麦,5省齐托市,市场看涨情绪高涨,但小麦努了半天,也还是在原地徘徊。
再比如玉米,利空频频叠加,人人都觉得玉米要像去年一样大跌,但至少目前玉米还挺着,还没崩掉。
而豆粕很大概率也是这样。
别看3大利好加持(加拿大油菜籽反倾销、美豆产量及库存下跌、以及中美贸易的不确定性),但豆粕的反应可能并不及预期。
也就是说,再次蹿天大涨的概率并不高。
为什么?
第一,即便要替代,也要有一个过程。
市场的反应总是先于现实的,所谓叫作“买预期、卖现实”,消息刚出来的时候,市场哗然,必然要使两粕上涨。
但是情绪不会一直反应,就像当年的俄乌冲突,冲突刚爆发的时候,全球小麦也是涨破天价,但很快就开始回调了。
两粕市场也一样,到消息出来的第二天,菜粕就已经出现了回调了。菜粕一回调,豆粕上涨的脚步也必然要放缓。
第二,美豆的“3连降”很诡异。
这次美农报告的“3连降”也是市场没想到的,尤其是种植面积下降这个事就很意外。
因为前几个月公布的面积都还在8330万英亩到8350万英亩之间,到8月份突然就降到了8090万英亩。
而且报告里也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大幅的下降,这使得市场开始怀疑是否是炒作行为,所以情绪上也就没那么激动了。
第三,当前豆粕压力仍然不小。
虽然说豆粕劲头很足,但都是基于远期的市场,近期的现实仍然是豆粕库存超过100万吨,且养殖需求不旺,走货并不快,不少油厂还在催提货。
尤其是经过疫情以后,大家都变得理性了许多,即便是会因为某个突发事件而情绪上头,但很快理性的大脑会再次占领高地。
毕竟不是那个大牛市的时代了,现在风停了,猪也飞不动了,熊市行情里,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