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矛盾:长期“麦强粉弱”,成本与售价严重背离
面粉厂的盈利核心依赖于“小麦采购价—面粉销售价”之间的价差,但近年来这一基本逻辑持续失效,尤其在2025年下半年之后,价差倒挂现象愈发严重。
从价格走势来看,小麦作为刚性原料,价格始终保持强劲支撑。截至2025年11月26日,主产区普麦收购价维持在1.24-1.30元/斤,例如河南商丘五得利含票价为1.275元/斤,陕西部分企业甚至涨至1.29-1.30元/斤。即便在7-9月出现短期回调,价格也未曾跌破1.20元/斤的成本底线。支撑麦价坚挺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国家对口粮安全的底线思维——小麦作为国计民生的“压舱石”,其价格稳定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民生保障。1.19元/斤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构筑了价格底部,防止“谷贱伤农”挫伤种植积极性。此外,玉米价格上涨带动小麦饲用替代需求,麦玉价差收窄后,饲料企业补库进一步支撑麦价,面粉厂不得不跟涨抢粮;同时,化肥、农药、人工等种植成本上升,也推高了农户售粮的心理价位,持续挤压粉企的成本空间。
反观面粉价格,却陷入“涨不动、跌不起”的僵局。截至11月中旬,主产区前路粉价格仅为2920-3100元/吨,较月初下跌40-60元/吨,中路粉、后路粉也同步回调20-40元/吨。而同期小麦采购价却上涨0.005-0.015元/斤,形成典型的“麦涨粉落”倒挂格局。面粉作为居民主食核心品类,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CPI与低收入群体生活成本,属于国家高度关注的民生商品,粉企提价面临严格的市场约束与政策引导。面对终端消费疲软和价格调控的双重压力,多数粉企即便面临刚性成本上涨,也不敢大幅提价。调研显示,不少企业出于担心引发社会关注或客户流失的考虑,选择“稳价保市”,即便提价也仅能覆盖部分成本,提价幅度远低于小麦涨幅。与此同时,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了困境,头部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率先降价促销,中小企业被迫跟进,陷入“降价抢单—利润压缩—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这种成本与售价的背离在2025年下半年达到极致。以加工1吨小麦为例,需消耗约1.15吨小麦(含损耗),按1.27元/斤的采购价计算,仅原料成本就达2921元/吨。而当前前路粉出厂价约2940-3100元/吨,扣除加工、人工、能耗等费用后,单吨盈利几乎为零,部分中小企业甚至每吨亏损超过50元。
二、需求困局:消费总量见顶、结构固化,粉企难破增长瓶颈
面粉行业的长期亏损,本质上是需求端“供需错配”与“总量萎缩”双重挤压的结果,这一判断得到行业调研数据的充分支持。而需求端的“稳”字要求,进一步限制了粉企通过需求扩张来破解困局的可能性——国家层面需要面粉消费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因需求大幅波动引发市场紊乱,这与居民饮食结构升级带来的自然减量形成矛盾,加剧了行业供需失衡。
从消费总量来看,国内面粉消费已进入平台期并呈缓慢下滑趋势。随着居民饮食结构升级,肉蛋奶、果蔬等消费占比提高,主食中面粉的人均消费量较五年前下降约15%。集团消费方面,餐饮行业复苏乏力,学校、食堂等集中采购需求波动较大,2025年下半年的暑期效应进一步放大了需求缺口,粉企订单量同比下降20-30%。值得注意的是,面粉作为民生刚需品,国家对其消费稳定性有较高预期,不允许出现大幅波动影响民生,这使得粉企难以通过短期刺激政策或营销手段实现需求的快速增长,只能被动适应消费结构的自然变化。更严峻的是,消费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极低——粉企降价促销时,经销商因“越降越不买”的心态选择低库存运营,终端消费者也不会因小幅降价而增加采购;而粉企试图提价转嫁成本时,消费者则会转向其他品牌,导致销量快速下滑,形成“提价丢单、降价亏利”的两难。
从消费结构来看,高端化、差异化需求虽有增长,但市场规模有限,难以支撑全行业盈利。调研显示,当前面粉市场仍以普通粉为主,占比超过70%,高端专用粉、功能粉占比不足20%。多数中小粉企缺乏研发能力,只能在中低端市场进行同质化竞争;头部企业虽布局高端产品,但面临消费者认知不足、渠道成本高等问题,高端产品销量占比仍然偏低。与此同时,经销商为规避风险采取多品牌、多品类运作策略,优先采购未涨价或涨价少的产品,进一步削弱了粉企的定价权和促销效果,导致即便投入营销成本,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盈利。
三、竞争加剧:行业洗牌加速,规模优势难抵恶性内卷
面粉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但这一过程并未带来良性发展,反而加剧了全行业的亏损程度。而国家对行业“稳供给、防垄断”的调控导向,使得头部企业难以通过垄断定价缓解盈利压力,中小企业也无法轻易退出市场,进一步拉长了行业的亏损周期。
一方面,市场集中度提升引发头部企业“以价换量”,挤压全行业利润空间。近年来,环保政策与成本压力加速了中小企业的退出,2024-2025年中小厂淘汰率达到40%-50%,行业CR10从2020年的42%提升至2025年的60%,五得利、金沙河等头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持续扩张。然而,受国家“防垄断、稳供给”政策约束,头部企业无法通过控制产量抬升价格,只能依靠“以价换量”消化产能、巩固市场份额——凭借规模采购优势压低原料成本,同时主动下调面粉售价抢占市场,导致中低端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例如2025年11月,多家头部企业率先启动全品类降价,前路粉每吨降价40-60元,中小企业为保住客户只能被动跟降,原本微薄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部分企业甚至陷入“开工亏更多、停工亏固定成本”的绝境。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经营效率低下加剧亏损。监测数据显示,当前头部企业开机率稳定在75%-90%,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单位成本;而中小企业开机率仅为30%-50%,部分虽能达到55%-60%,但仍未跨过盈亏平衡线。中小企业的劣势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原料采购规模小,议价能力弱,小麦采购价较头部企业高0.01-0.02元/斤;二是生产设备落后,加工损耗率比头部企业高2-3个百分点,能耗与人工成本也更高;三是渠道覆盖有限,主要依赖本地市场,抗风险能力弱,一旦本地需求疲软,便难以消化产能。在头部企业的价格挤压下,中小企业要么选择低价竞争牺牲利润,要么减产停工承担固定成本损失,无论哪种选择都难以摆脱亏损困境。而国家为保障区域粮食供给稳定,对部分中小粉企给予政策扶持,使其虽长期亏损仍能维持运营,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给过剩与价格竞争压力。
四、长期隐忧:政策调控滞后与产业链弱势,粉企缺乏盈利自主权
面粉厂作为小麦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既受上游原料端的政策调控影响,又受下游消费端的市场约束,长期处于“两头受压”的弱势地位,缺乏盈利自主权。而小麦、面粉的国计民生属性,决定了政策调控的核心目标是“稳”而非“利”,粉企的盈利诉求需让位于国家粮食安全与民生稳定大局,这成为行业长期亏损的重要制度性因素。
在上游,小麦作为口粮,价格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粉企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灵活调节原料成本。托市政策虽能稳定麦价,但也限制了价格下行空间,使得粉企在消费疲软时无法通过原料降价缓解亏损;而当市场粮源紧张时,贸易商惜售情绪升温,粉企为保障生产不得不高价采购,进一步推高成本。此外,政策粮拍卖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市场波动。2025年下半年以来,关于2017年产托市麦拍卖的传闻持续发酵,元旦前后投放概率加大,贸易商为等待政策粮投放选择观望,导致粉企采购难度增加,被迫加价抢粮。而一旦政策粮集中投放,麦价可能出现回调,粉企又将面临原料库存贬值的风险。本质上,小麦价格调控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稳定粮食供给,并未充分兼顾面粉厂的加工利润,导致原料成本与加工利润之间缺乏良性传导机制。
在下游,面粉作为必需品,价格受社会舆论、消费者承受能力等多重因素制约,粉企难以自由转嫁成本。与一般工业品不同,面粉价格与民生密切相关,大幅涨价可能引发社会关注甚至政策干预,因此粉企提价面临较大压力。2025年下半年,尽管小麦价格持续上涨,粉企面临巨大成本压力,但多数企业选择稳价保市,仅少数企业小幅提价,且提价幅度远低于成本涨幅,导致成本压力主要由粉企自身承担。这种“成本向上传导、价格向下受限”的局面,根源在于面粉的民生属性——国家需要面粉价格保持稳定,以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稳定物价总水平,粉企的盈利诉求只能在这一框架内寻求平衡。
此外,产业链延伸不足也导致粉企抗风险能力薄弱。面粉加工的副产品(麸皮、次粉等)是粉企重要的利润补充。2025年下半年以来,受玉米价格上涨和养殖需求刚性支撑,麸皮价格上涨20-30元/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粉企的亏损压力。然而,多数粉企对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不足,仅停留在初级销售阶段,附加值较低,难以对冲主产品亏损。头部企业虽布局饲料、养殖等下游产业,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副产品收益对整体盈利的贡献有限。
结语:难以重构的“麦-粉-市”平衡
面粉企业的长期亏损,是原料价格刚性上涨、消费需求疲软、行业竞争内卷、产业链地位弱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叠加了小麦、面粉作为国计民生物资所带来的政策约束——国家对“稳供给、稳价格、稳民生”的核心诉求,决定了行业价格波动空间有限,粉企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完全转嫁成本或扩张利润。此外,面粉企业自身对行情误判所导致的备货节奏失衡,也会加剧经营成本。例如2023年至2024年因芽麦问题,五得利、益海、中粮等在7~8月曾盲目过量备货,遭遇麦价下跌与消费疲软的双重打击,成为当年巨额亏损的直接导火索。
尤其2025年下半年以来,上述矛盾集中爆发,亏损范围扩大、程度加深。要摆脱亏损困局,仅靠短期促销或政策扶持难以奏效,必须在国家“稳”字当头的调控框架下,从根本上重构“小麦-面粉-市场”的平衡关系,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研判与库存管理能力。
对粉企而言,应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高端专用粉、功能粉的研发投入,通过差异化竞争摆脱价格战;同时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向上游延伸建立稳定的原料采购渠道,向下游拓展终端消费市场,减少对中间经销商的依赖。行业内部也应避免恶性竞争,头部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建立良性的价格协同机制,中小企业则可通过差异化定位、区域合作等方式寻找生存空间。
长远来看,面粉行业的盈利恢复既需要消费市场逐步复苏,也依赖政策调控的精准发力——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民生稳定的前提下,建立更灵活的小麦价格传导机制,适度释放粉企定价自主权;更需要企业自身的积极转型升级。粮讯社将持续跟踪小麦价格走势、面粉市场动态及行业竞争格局变化,为行业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与深度分析解读,助力面粉企业破解亏损困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