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购员热情地向顾客介绍:“这款稻米油仅在此处有售,品质独特,您不妨尝试一下。”在郑州胖东来超市的粮油区,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金龙鱼为胖东来量身定制的专属产品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一的陈列空间,从食用油到调味品,再到牛奶,品类丰富,引人注目。
与此同时,在山姆会员店,巨型包装的低GI青稞挂面吸引着追求健康饮食的消费者;在盒马鲜生,有机大豆油以其天然品质备受青睐;而在奥乐齐,小包装的功能食用油则满足了消费者对便捷和功能性食品的需求。
在各大商超的货架上,金龙鱼正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7月21日,金龙鱼在投资者平台上披露了一项重要信息:公司已经与山姆会员店、胖东来、奥乐齐等七大连锁商超建立了深度的定制化合作关系。
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金龙鱼在渠道布局上的重大变革,也展现了其在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竞争中的积极探索,为这家粮油行业巨头的未来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一、定制化创新:粮油巨头的渠道破局之路
在2025年第一季度,粮油行业整体仍深陷价格战的泥沼,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龙鱼却逆势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其营收达到590.79亿元,同比增长3.15%;扣非净利润更是高达8.6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53.91%。
这一显著的业绩回暖背后,隐藏着一场悄然兴起的渠道定制化革新,正是这场革新为金龙鱼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和市场机遇。
面对投资者的质疑,金龙鱼董秘明确指出企业的转型方向:“公司正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品升级,并依据市场需求引入更多高附加值、高毛利率的产品。”
在粮油行业整体毛利率不足3%的严峻环境下,定制化战略已成为金龙鱼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举措。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从传统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向柔性供应链的重构转变。
金龙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供货模式,而是与各大商超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专属产品。例如,为胖东来量身定制具有区域特色的调味品,为山姆会员店研发大包装的高端油品,为盒马鲜生打造有机产品线。
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合作渠道都获得了独特的产品组合,从而有效避免了陷入激烈的价格战。一位零售行业分析师指出:“粮油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渠道定义产品的阶段。”
金龙鱼通过与渠道的深度绑定,不仅确保了稳定的订单,还成功构建了价格护城河——定制化产品的溢价空间可达普通产品的30%以上。
二、一粒稻谷的七十二变:探寻粮油健康化的科技之源
在咸阳高新区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中,一粒稻谷正在经历一场令人惊叹的华丽变身:稻米被加工成高品质的主食,米糠被精炼成营养丰富的稻米油,稻壳被转化为膳食纤维添加剂,甚至还能从中提取出高价值的谷维素保健品。
这里不再是传统的粮油加工工厂,而更像是一座前沿的生物科技实验室。2025年7月,金龙鱼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豆浆山药速食粥。这款产品以南京传统名吃“美龄粥”为灵感,在保留经典食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银耳粒、燕麦麸、魔芋粉等现代健康元素。
从一碗粥到一滴油,金龙鱼正在重新定义中国人的健康餐桌。
水稻循环经济模式是这场转型的坚实技术支撑。自2006年起,金龙鱼开创了“订单种植—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产品研发”的全产业链模式,实现了对水稻的深度开发与利用:米糠在提炼稻米油后,进一步提取谷维素、阿魏酸等高价值保健品;
稻壳则通过生物质锅炉转化为蒸汽能源,炭化后还能制取白炭黑、活性炭。同时,创新研发的“六步鲜米精控技术”,有效保障了大米的新鲜度与营养留存。
据《2023年中国药食同源产业白皮书》显示,国内药食同源产品的消费人群已突破4亿,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且年均增长率高达18%。
在健康消费的浪潮下,金龙鱼正从传统的粮油供应商向健康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其与301医院联合开发的“心轻怡”系列功能食用油,已经实现了从基础营养到精准干预的跨越。
三、数字粮仓:智能制造重构粮油基因
踏入黑龙江哈尔滨的金龙鱼智能工厂,眼前的一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粮油加工的认知:在无人车间里,机械臂正精准地进行码垛作业,红外色选机以每秒1000次的惊人频率筛选米粒,物联网传感器则实时监控着每一个生产环节。这里的水稻加工生产线已经全面实现了从原粮出仓到成品打包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
“整条生产线分为碾米段、抛光段和包装段三个部分,水稻需要经过24道严格的工序才能最终成为合格的大米。”工厂的技术人员介绍道。得益于数字化车间的先进技术,包装工段的自动化控制率达到了90%以上,每班次的劳动力需求减少了80%,而打包效率则提升了15%。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成本控制。这座耗资6亿元打造的智能工厂,凭借三大数字化系统彻底重塑了粮油制造的底层逻辑:
1、智能生产数据中心:实时分析产线数据,为生产决策提供精准的科学依据。
2、AI视觉识别系统:自动检测作业安全与产品质量,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与精准。
3、5G全连接网络:实现高带宽、低延时的生产协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这些数字化创新的效益直接体现在财报上:哈尔滨工厂在2023年实现产值32亿元,营收43亿元,与三年前相比,分别增长了14%和23%。
一位制造业专家分析指出:“粮油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效率变革。在行业平均毛利率不足3%的背景下,数字化节省的每一个百分点都可能是企业的生死线。”
四、红海突围:微利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粮油行业,竞争的残酷性通过数据对比被清晰地展现出来。2024年,尽管金龙鱼在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业务方面以916.39亿元的营收位列行业第一,但该业务规模却同比下滑了10.37%。
更令人震惊的是毛利率的对比:西王食品的毛利率高达22.86%,苏垦农发为20.57%,而金龙鱼的毛利率却长期在3%左右徘徊。
在这场微利游戏中,金龙鱼正在两条战线同时作战:
高端化战线:公司通过定制化产品和功能性食品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溢价能力。近年来,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不断提升,例如甘油二酯油、植物甾醇、低GI主食等。从2022年的15%占比,到2025年,这一比例已经攀升至28%。
成本控制战线:公司通过全产业链优化和智能制造实现了显著的降本增效。以哈尔滨工厂为例,数字化改造使得吨均生产成本降低了12%,能耗减少了18%。这一转型背后,是粮油行业深刻的变局。
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的觉醒,传统粮油市场正在经历结构性分化。基础油品逐渐成为低毛利的流量产品,而功能性、定制化产品则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金龙鱼的“双轨战略”正是应对这一变局的关键:通过基础产品维持市场规模,同时利用高附加值产品突破利润天花板。
五、转型悖论:2000亿巨轮的惊险一跃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一位股民的提问直击要害:“作为粮油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贵公司市值为何不及2024年营业额的五分之四?”
这一问题揭示了金龙鱼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公司2000亿元的营收规模与资本市场的价值认可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财务数据清晰地反映出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为487.0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7.05%;有息负债仍高达859.5亿元,有息资产负债率达到了39.52%。更令人关注的是研发投入的变化:2024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为88.7亿元,相比2022年的107亿元下降了18%。
这凸显了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棘手:一方面,健康功能食品的研发需要持续的高额投入;另一方面,财务压力又迫使企业不得不削减开支。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正在加速布局N型蛋白、细胞培养油脂等前沿领域,而金龙鱼的研发收缩可能会对其长期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应收账款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应收账款高达83.01亿元,与利润的比例高达331.75%——这意味着每赚取1元利润,就有3.3元的货款处于账期浮动之中。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传统渠道的惯性正在拖累金龙鱼的转型步伐。金龙鱼需要进行更彻底的重构,这不仅仅是产品的变革,更是整个商业模式的重塑。”
夜色渐浓,胖东来超市里依旧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在粮油区的货架上,金龙鱼定制产品的价格标签旁,“独家专供”的字样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哈尔滨智能工厂内,机械臂正精准地将新生产出的功能性食用油整齐地码放好,准备发往全国各地的超市和商店。
这家粮油巨头的华丽转身,映照出中国食品工业整体面临的转型困境。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以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以往依赖规模效应的商业模式已难以为继。
金龙鱼的定制化战略与健康化转型,本质上是在探寻粮油行业的新生存法则,即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从传统的大宗商品经营转向提供健康解决方案。
“我们不是在简单卖油,而是在提供科学的健康管理方案。”金龙鱼研发负责人的这番话,精准地揭示了转型的精髓。
当粮油行业的巨头开始重塑行业价值时,这场涉及2000亿营收规模的惊险一跃,其意义远超企业自身的命运,更将检验中国食品产业能否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