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此前备受青睐的优质小麦,也未能在这波行情中独善其身,主产区价格普遍走弱。酷暑难耐,粮食人的心里又开始泛起阵阵慌乱。
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小麦市场在七月遭遇了寒潮
替代效应减弱:进口玉米的持续拍卖投放,缓解了供应偏紧的态势,饲企采购小麦的积极性随之下降,小麦的饲用替代需求也逐渐减少。
储备采购收尾:地方各级粮库的轮换储备采购已接近尾声,对小麦市场的支撑作用逐渐减弱。
托市效应暂缓: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的托市收购虽在有序推进,但初期收购库点较少,收购量有限,虽能发挥兜底作用,但难以有效提振行情。
粉企承压降价:随着面粉消费步入淡季,市场需求显著萎缩。粉企,作为麦市收购的主力军,纷纷祭出降价、搭赠、促销、伴手礼等营销组合拳,试图在酷暑中挽回颓势。
然而,在滚滚热浪的冲击下,头部粉企仅能维持六成左右的开机率,而中小粉企则仅在三成上下徘徊。在重重压力之下,粉企不得不降低小麦的收购价格,得以暂时的喘息时间。
贸易商们陷入了恐慌性抛货的浪潮。雨季与高温交织的天气,使得简易储存的小麦容易出现发热、异味等问题。为了规避风险,部分贸易商选择尽快出货,落袋为安。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市场上小麦的供应量激增,成为压低价格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部分农户也再次陷入“卖落不卖涨”的怪圈,选择售麦止损,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供给。
市场开始出现转机,反转的迹象逐渐清晰
粉企补库启动:头部粉企此前推出的促销组合拳开始显现成效,经销商们纷纷抓住低价的窗口期进行补库操作。
与此同时,中小粉企在经过了半个月的消耗后,小麦库存已经降至较低水平,补库成为了当务之急。在短期内,部分粉企可能会通过小幅涨价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采购量,这一举措将有利于行情的止跌企稳。
饲用需求依旧旺盛:尽管进口玉米投放量不断增加,但仍难以完全满足饲料企业庞大的采购需求。
在此背景下,低价小麦凭借其性价比优势,依然是饲料企业替代玉米的首选。随着小麦价格的逐步回落,饲料企业有望择机加大采购力度,从而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托市收购作用愈发显著: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的托市收购库点不断增加,收购量稳步攀升,其托底效应正逐步凸显。
据相关统计,截至6月30日,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小麦5415万吨,占总量的四成以上。随着后续收购工作的持续推进,其“虹吸效应”有望带动市场行情向上攀升。
供应压力逐步减轻:那些储粮条件较好的贸易商仍在观望市场走势,而储粮条件有限的粮商大多已完成出库。近期,粉企的收购量呈现出逐日递减的趋势,这意味着“以价换量”的现象将逐渐减弱。
展望后市,尽管市场存在振荡,但其中也蕴含着机会。区域供需关系将决定小麦价格的高度:当前,河南粉企的收购价稳定在1.21-1.22元/斤,河北维持在1.2-1.22元/斤,山东则在1.21-1.23元/斤之间,跨区流动难以实现。
不同地区的粮库、饲料企业、粉企和粮点的布局已基本稳定,收购主体的收储规模以及粉企和饲料企业的消耗量将成为决定区域内小麦价格的关键因素。
粉企库存高位限制价格上涨:目前,头部粉企的小麦库存大多维持在30-40天,中小粉企则在10-30天左右,这使得它们具备较强的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
随着入伏将至,面粉消费预计将持续低迷,粉企并无大幅补库的必要,因此小麦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玉米市场即将迎来新的供需格局:8月份,部分地区的新玉米将陆续上市;到了9月份,将迎来玉米的丰收季。随着新玉米的大量涌入市场,玉米价格下行的概率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饲料企业采购小麦的可能性也将随之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粮库收储工作正有序推进,各地粮库的竞价采购预计在未来两个月内陆续收官,其对小麦市场的影响也将逐步减弱。
面粉消费转旺带动需求增加:随着8月中下旬各类学校陆续开学,以及伏季结束、天气转凉,面粉消费有望逐步升温,从而带动需求增长。粉企对小麦的刚性采购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然而,从整体市场格局来看,小麦市场供强需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或下跌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市场走势预计将继续呈现短周期、小频率的上下振荡态势。
在这种背景下,密切关注供需变化和政策动向,灵活调整购销策略,无疑是较为理性的选择。粮食行业从业者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和稳定市场供应的重任,工作不易。希望我们都能在市场波动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精准把握行情节奏,稳健前行,珍惜每一次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