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块的价格牌在灯光下闪着冷光,突然就觉得这碗汤里飘着的不是葱花,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溢价泡沫”。
我们正在吃的,可能是“速食组装线”的产物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餐厅的出餐速度快得离谱?
前几天点了份“现炒浇头面”,下单到上桌不过3分钟。凑近厨房窗口一看,师傅正从塑料盒里舀出预制好的浇头,往煮好的挂面碗里一倒,连锅铲都没动过。而那份号称“手工现包”的馄饨,咬开时发现皮硬得像纸,馅料的味道和超市冷冻柜里的某品牌如出一辙。
更魔幻的是外卖平台。有媒体曝光,不少评分4.8分的“网红餐厅”,实际是居民楼里隔出来的“幽灵厨房”——没有堂食座位,只有一排排微波炉和预制菜加热盒。你点的“妈妈的味道”,可能是加热了10分钟的料理包;你夸的“Q弹手擀面”,其实是工厂流水线的速食面。
不是说预制菜不好,只是当“现做”成了噱头,当“手工”成了谎言,我们花的钱里,到底有多少是为食物本身买单?
为什么我们愿意为“伪新鲜”买单?
仔细想想,我们其实一直在为各种“隐性成本”付费:
为餐厅里暧昧的灯光付费,为外卖平台的满减套路付费,为包装上“匠心制作”的文案付费,甚至为自己“懒得动手”的惰性付费。
有次和开餐馆的朋友聊天,他直言不讳:“现在房租水电这么贵,用预制菜能省30%成本,还能保证口味稳定,换你你不用?” 他说现在做“真现做”的店,要么是高端餐厅靠溢价撑着,要么是夫妻小店靠辛苦钱吊着,中间层早就被速食化浪潮淹没了。
于是我们陷入了一种怪圈:嫌家里做饭麻烦,嫌外卖不新鲜,却又在每次打开点餐软件时,默默选择了那些图片好看、配送快的选项。
或许,我们可以对食物“认真”一点
其实不必全盘否定预制菜,也不必苛责所有餐厅。只是偶尔,我们可以试着慢下来:
周末早起半小时,煮一碗自己揉的面,哪怕只是加个荷包蛋,也比速食面多了份温度;
点外卖时多看两眼商家资质,那些敢晒出厨房环境、标注“现做现卖”的店,值得多一点青睐;
遇到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商家,大胆给个差评——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投票。
毕竟,食物本该是生活里最实在的东西。它不该是速食包里的防腐剂味道,不该是外卖盒里的冰冷触感,而应该是热气腾腾的、带着烟火气的、能让人心安的存在。
下次再吃到那碗“似曾相识”的挂面时,或许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口面,真的值这个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