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所有人把目光投向粮库:那里挂着市场最后的“天花板”。可那张排队的号码牌,真能轻易落到你掌心?
去年小麦那条曾令万众雀跃的上涨曲线,今年为何迟迟不肯现身?
首先全国像被扣进一口巨大的蒸笼,华北尤甚,河南、山东多地气温冲破40℃,热浪黏在身上甩也甩不掉。
第二,情绪像瘟疫,涨时疯涨,跌时溃堤。小麦市场里,看涨的浪潮曾一波叠一波;如今看空的情绪又毫无章法地反扑——最新成交单成了最直白的证据:每吨悄无声息地再滑20-30元。恐慌与绝望迅速蔓延,像无形的洪流裹挟着大批粮商,打乱了他们原本就脆弱的购销节奏。
第三,小麦替代品确实从未断过,可它流速太缓、量也太薄,短短数月根本掀不起供需格局的惊涛骇浪;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条细流终究只是沙漠里的一丝湿气——看得见,却远不足以解渴,更谈不上点燃希望。
面粉厂精准地掐住了市场“看跌”的脉搏:即便厂门前只有稀稀拉拉的几辆车,他们依旧一边小口收货,一边价码被刻意往下拽,只为把利润攥到极致。
于是,在弥漫的恐慌里,大多数粮商只剩一条出路:逃。可偏偏在同一片风声鹤唳中,有件事必须挑明——对那些兜里还有余粮余钱的贸易商而言,这几天的每一次下探,都是悄悄推开的入场门,而非夺路狂奔的出口。
当下的麦市,供给汹涌而需求疲软,天平明显倾斜,整体价格被利空阴影笼罩;然而政策之手已亮明底牌——托市收购火线启动,像一道钢索横空,牢牢托住了跌势的底线。
眼下,小麦像被卡在“上不去、下不来”的夹板里:向上,动力不足;向下,又有政策地板兜着。下周面粉厂预计继续低负荷运转,库存消化缓慢,再叠加玉米价格可能继续下探,麦价难免再添几分压力。
然而托市收购的信号已经再清晰不过,最低收购价就是铁底,跌穿概率极低。于是,市场大概率仍是一场“政策撑底、需求压顶”的持久战。
提醒各位:高温高湿是储粮天敌,仓房要勤查勤翻,一有霉点立刻出手;同时紧盯政策收储节奏,以及小麦偷偷流入饲料端的流量变化,冷静应对风向。
一句话:2025/26 年度麦市依旧“仓廪丰实”,价格想立刻翻身几乎不现实。但新麦集中上市的压力渐退、面粉需求旺季临近、饲用采购有望放量,这些都可能给麦价搭一个“小台阶”。只是,在当前的供需天平上,想让它一步登天——大涨——仍属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