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 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兼任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农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常务理事、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目前主持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循环农业、小麦干旱干热风防控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等。
本报记者丁先翠实习生刘丽娜吴智苗
目前冬小麦正处于拔节期,南部已进入孕穗期,这一时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麦苗对水肥的需求旺盛。同时,从此期开始到灌浆成熟是小麦病虫害的高发期,严重的病虫为害会造成小麦减产。广大农民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保障麦田丰产丰收?为此,记者采访了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李向东博士。结合冬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和气候特点,李向东博士提出了有关小麦中后期管理的技术要点和建议。
“根据全省各地的考察,当前我省小麦生长发育态势整体良好、群体适中、个体健壮。但是小麦返青以后,全省降雨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很多,西部和东部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已达到中旱或重旱标准。”李向东指出,现阶段必须保证充足的水肥供给,因地制宜、因苗制宜,适时浇好拔节水,加强中后期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李向东介绍,入春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没有较大降雨,使得土壤深层底墒略显不足。另外,豫西、豫西北旱作区的部分地区已出现明显旱象。有些麦田表面上看不出旱象,但由于深层水分不足,如果近期没有充沛降雨,会影响小麦小穗、小花的发育以及孕穗和籽粒的形成。因此,应当加强监测,对已经出现旱象和土壤水分不足的麦田,要及时浇好拔节水,保证拔节期充分的水分供应。
孕穗期浇好孕穗水
孕穗期是指小麦旗叶叶片全部伸出至抽穗期(田间有50%以上的单茎顶端小穗伸出)。此时小麦的两极分化已基本结束,存留的大蘖一般都成穗。幼穗分化从柱头羽毛突起到柱头羽毛伸长期(雄蕊从减数分裂前期到花粉粒形成),是绿色叶面积大,光合作用旺盛时期,也是小麦一生耗水量多的时期,此期供水充足不仅可以减少小花退化,保证植株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还可防止小麦抽穗到籽粒形成期缺水,避免开花期灌水。该阶段田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期,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
此时的主要措施是浇好孕穗水,以保证小麦孕穗到开花期间对水分的要求,为抽穗、开花创造良好条件。对土壤肥力基础差、前期追肥少或未追肥、植株叶色淡表现缺肥的麦田,应结合灌水每公顷追75~90千克尿素或相当量的其他速效性化肥。没有灌溉条件的麦田可进行叶面喷肥。
生育后期水肥并重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顶小穗从旗叶叶鞘伸出为抽穗,田间有50%单茎抽穗即进入抽穗期。小麦从抽穗到成熟为生育后期,包括抽穗、开花、授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生育过程。虽然小麦的生育后期经历天数只占全生育期的1/6左右,但这是产量形成的后时期,直接影响到小麦产量的高低。此阶段在我省正处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常伴有干旱、风、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导致小麦倒伏、青干,影响正常落黄,使粒重下降。
生育后期管理的目的是保持根系活力,防止叶片早衰和青枯,保持光合器官的完整,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大限度地将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有机物质转运到籽粒中去,达到籽粒饱满,提高粒重。
1.浇好灌浆水
抽穗到成熟,即使短时间缺水,也会造成小麦叶片暂时凋萎,光合强度迅速下降,呼吸作用上升,消耗已合成的有机物质,因此必须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但后期灌水的增产效果,还取决于灌水时间和灌水技术。据多年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小麦生育后期除了灌好孕穗水或抽穗水外,在开花后15天左右即灌浆高峰出现之前浇灌浆水,对提高粒重有明显效果。灌浆期一般浇水愈晚,效果愈差。尤其是浇麦黄水,必须注意土壤水分和灌水时间,一般浇过灌浆水的麦田没有必要再浇麦黄水。在土壤水分不缺乏的条件下,浇麦黄水对提高粒重没有明显效果,甚至还会导致粒重下降。这是因为浇水后的一个时期内,灌浆速度降低,推迟成熟,容易遭受干热风袭击和发生雨后青干,缩短了灌浆时间,灌浆期间应保持田间大持水量的70%左右。
生育后期灌水时,由于小麦穗部已经较重,灌后土壤湿软,遇风易发生倒伏,因此要防止大水漫灌,不使地面积水,并注意大风停灌。后期如灌水量过大,土壤水分过高,不仅影响到粒重,还会导致品质降低。
2.叶面喷肥
小麦生长后期,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营养水平,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和根系活动,促进物质的合成与运转,防止早衰,提高粒重。后期脱肥,绿叶面积下降快,灌浆期缩短,粒重低。因此,对抽穗期叶色变淡,呈现有早衰趋势的麦田,在抽穗到灌浆期间用2%~3%的尿素溶液,每亩50千克左右进行叶面喷施,可提高粒重。
试验研究与实践证明,在小麦开花后10天左右喷施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公顷750千克左右,能补充籽粒灌浆期对磷、钾元素的需求,可提高粒重,改善籽粒品质。
3.综合防治病虫害
我省冬小麦生长中后期常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发生,粘虫、蚜虫、小麦吸浆虫等虫害也会造成小麦减产。不管田间有没有病虫出现,只要到了防治时期,就要进行药剂防治;如果在施药之前出现病虫害,要及时对症治疗。建议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实施一喷多防,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综合防治,保证后期养分供应、防治早衰。李向东博士提出了一些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30~50克,对水50~60千克喷施,或20%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60克加水50千克左右喷施。
(2)赤霉病。去年全省赤霉病大发生,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今年要严加重视。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如预报抽穗扬花期多阴雨天气,应抓紧在齐穗期用药。用多菌灵每亩有效成分35~40克,800~1000倍液每亩用60千克左右喷施。
(3)黑胚病。小麦黑胚又叫小麦黑点病,是一种小麦籽粒胚部或其他部位变色的一种病害。随着对小麦品质要求的提高,特别是近年专用小麦的大力发展,黑胚病导致小麦籽粒外观质量下降,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改变,且影响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已成为小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小麦生育期间尤其是籽粒发育期间降雨、灌溉和露水强烈都影响着黑胚发生。可在小麦灌浆初期用25%敌力脱50毫升/亩,或25%ICIA20克/亩、5%SYP162080毫升/亩,或12.5%腈菌唑60毫升/亩加水均匀喷雾。防治黑胚病的同时控制小麦穗蚜,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4)蚜虫、红蜘蛛。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麦蚜的关键时期,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800头。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亩,对水30千克喷雾,或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效可达95%以上;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12克,对水15~30千克喷雾,防效达90%以上。
(5)麦长腿蜘蛛虫。麦长腿蜘蛛虫量大的时期一般在4~5月,发生盛期与小麦孕穗、抽穗期基本一致,因而为害较重。田间喷雾1.8%阿维菌素4000倍液,或20%哒螨灵1500倍液,或0.9%虫螨克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或40%三氯杀螨醇乳油1500倍,或用50%马拉硫磷2000倍,亩施50千克药液。
(6)粘虫。粘虫比较喜欢低温与潮湿一点的环境。在自然条件下,4月中旬的雨量与麦田一代幼虫密度呈正相关。可用50%~75%辛硫磷乳油3000~5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喷2.5%溴氰菊酯2000倍液。
(7)吸浆虫。吸浆虫的防治适期在蛹盛期(小麦孕穗~抽穗露脸),以撒毒土防治为主,在成虫期(小麦齐穗~扬花期)喷雾防治成虫。每亩可用48%毒死蜱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1000~2000倍液喷雾。喷雾于上午9时前或下午5时后进行,成虫期持续时间长、发生重的田块,每2~3天喷药一次,连续防3~5次或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0~200毫升对水2千克喷在20千克的麦糠上,下午将麦糠撒入麦田,隔行每米撒1小堆,熏杀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