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突如其来,冷酷无情,成了近几年面粉市场挥之不去的固定节奏。
不过,话说回来
当小麦价格一路狂飙,甚至一粒难求之时,面粉厂该找谁“商量”?
当麸皮在仓库堆积如山,在院落里垛成高墙,却无人问津之日,又能向谁“诉苦”?
答案冰冷刺骨:无人可商量!
副产品的命运,如同过山车,畅销时,供不应求,仿佛救命稻草;滞销时,却能将整条生产线“憋停”,这张难以捉摸的“价格晴雨表”,精准地戳破了表象下的现实窘境——盈利根基,脆弱如纸。
“你落我不落,我落全都落;你涨我不涨,我涨全都涨。” 这背后,是深入骨髓的无力感。
无论是上游粮源的定价,还是终端市场对涨价的抵触冷脸,抑或是副产品行情的翻云覆雨,链条上的绝大多数主体都显得渺小又被动。
在这个彻底丧失议价权的角斗场里,每一次价格波动,都化身为无情的“尖刀”。它不打招呼,直刺利润命门,洞穿生存空间。没有缓冲,不容犹豫,更无暇流下“眼泪”——只有血淋淋的现实。
煎熬,也绝非面粉厂独尝。身处夹缝的经销商,同样在“硬抗”。 他们咬牙吞下上游传导的涨价成本,转身却要直面消费者因价格飙升而皱紧的眉头和收紧的钱包。双重挤压之下,呼吸都变得艰难。
整个面粉产业链——都在这无声的风暴中,承受着市场周期最严酷的洗礼。没有预警,没有协调,更没有“商量”。
“活下来,才是此刻唯一的硬道理。” 这已是行业共识。
这场困局,是市场无情的拷问。摆脱“无人商量”的绝对被动,构建可持续的未来,需要的不是等待救世主,而是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深刻的战略觉醒与果敢的行动转变。要么转型,要么等待——面粉江湖,由我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