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还一片看涨,然后突然又跌了,下跌的原因也很直接,就是库存爆表了。
根据预期,8月份国内豆粕的库存可能将达到120万吨,而下游需求依然不畅,所以这对豆粕来说无异于是泰山压顶。
于是,豆粕难扛压力,开始下跌。
本来也没涨多少,再这么一跌,又令市场担忧不少。
不过,这算不上是什么大事,也就更谈不上是什么变脸。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一,压力固然存在,但是并不窒息。
豆粕库存连续上涨,当然一方面有七八月份,进口大豆持续高位到港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下游需求低迷,提货以及采购的速度都比较慢。
但是再慢也就这样了。
因为南美大豆的出口旺季就快结束了,到9月份还有一定支撑,但是到了10月以后可就骤减了。
那么这个供应压力也就降下来了。
而到九十月份呢,养殖业也会略有好转,别管好转是一点还是半点,总之好转意味着就比现在要强。
所以,供应压力减少,消费需求增加,豆粕的库存危机也就自然缓解了。
原因二,远期豆粕看涨情绪较高。
豆粕弱,也是弱在眼前,而并不是远期。而且相反,远期的豆粕看涨情绪越来越高。
原因就是南美大豆出口旺季结束后,进口大豆的缺口怎么补现在是个疑问。
中美贸易谈判延期到了11月份,而截至目前,中国也没有购买任何新季美豆。
虽然已经开始进口阿根廷豆粕了,但是也才9万吨,相比起年消费量7000万到 7500万吨,再怎么进口也难补缺口。
远强近弱,对豆粕也形成较强支撑。
原因三,库存增势变缓,油厂尚能扛住。
虽说豆粕库存还在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已经变缓了,因为旺季也快结束了嘛。
另一方面,随着开机率提升,除了豆粕以外,豆油库存也大增。
但是今年我国豆油出口明显增加,甚至首次成了为净出口国,而且豆油出口利润也不低,所以对油厂来说也算东方不亮西方亮,缓解了豆粕堆积的压力。
豆粕也就不至于崩掉。
所以,下跌归下跌,下方的底还是挺牢固的。毕竟现在行情还在震荡,有时候跌一跌更健康。
但还是那句话,也别过度看涨,毕竟现在中美贸易还悬而未决,而根据预期,大概率还是会进口美豆,因为这是最符合双方利益的结果。
所以,如果进口大豆这个缺口能补上,那么也就限制了豆粕的涨幅高度。
豆粕的行情其实已经比较明朗了,底部撑得住,有上升的空间,只是暴涨的几率小,3000元/吨大关依然是个重要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