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焦点报道 >> 正文
什么是粮食安全?
日期: 2025-08-07   来源:赵广笔记  阅读: 5281  双击鼠标滚屏
每当听到“粮食安全”这个词,你是否觉得它宏大而遥远?其实,它与我们每个人的饭碗息息相关,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浅出地聊聊,什么是粮食安全,为什么它如此重要,以及我们如何共同守护这份安全。

一、粮食安全:远不止“吃饱饭”那么简单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给出了经典定义:粮食安全意味着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社会和经济途径获取充足、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偏好。
 
这个概念包含四个缺一不可的维度:
 
供应充足: 要有足够数量、多样化且品质合格的粮食被生产出来或能够进口。
 
获取可靠: 人们要有能力(经济能力、物理途径)获得这些粮食,涉及收入、价格、市场、运输等。
 
有效利用: 食物被合理食用,营养被良好吸收,这关乎食品安全、膳食知识、卫生条件等。
 
长期稳定: 上述三个维度要能持续稳定地维持,不因突发冲击(如灾害、冲突、价格波动)而中断。
 
因此,粮食安全不等于简单的“粮食产量高”,它更是一个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储备、应急等多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为何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国家安全的生命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生存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一旦粮食供给出现严重问题,将直接威胁国家主权、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历史上因粮荒引发的社会动荡屡见不鲜。
 
经济发展的基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粮食安全保障了充足的原料供应(如饲料粮、工业用粮),支撑了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对物价总水平稳定也至关重要。

社会稳定的定盘星: 充足的粮食供应和合理的价格是保障民生最基本的要求。粮食短缺或价格飞涨,极易引发社会不满和恐慌情绪。

应对外部风险的关键筹码: 在全球化背景下,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存在巨大风险。近年来的地区冲突、极端天气频发、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等事件,都凸显了国际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只有立足国内保障基本自给,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掌握主动权,避免受制于人。

三、中国粮食安全现状:成就显著,挑战犹存
 
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是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成就。
 
连年丰收,仓廪充实: 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达13908亿斤),口粮自给率超过100%(大米、小麦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国家储备充足。
 
结构问题与对外依存: 在总量基本自给的同时,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大豆、食用植物油、部分饲料粮(如玉米)的进口依赖度较高。例如,大豆对外依存度长期在80%以上。这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软肋”。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耕地“红线”压力: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任务艰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仍需警惕,优质耕地资源有限。
 
水资源短缺: 农业是用水大户,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问题突出。
 
生态压力: 长期追求高产带来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地力透支、土壤污染等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品质构成挑战。
 
气候变化影响加剧: 极端天气事件(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病虫害加剧)频发重发,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

生产成本攀升与效益不高: 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而粮食价格涨幅相对有限,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小规模经营与效率瓶颈: 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小农户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土地细碎化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效益和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

国际市场的波动风险: 国际粮价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了通过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风险和成本。

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我们如何发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藏粮于地”:严守红线,提升地力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 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

提升耕地质量: 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等,治理退化耕地。
 
“藏粮于技”:科技赋能,种业振兴
 
打好种业翻身仗: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突破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
 
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 研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尤其是丘陵山区、设施农业专用机械),发展智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推广绿色高效技术: 发展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精准农业等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
 
强化政策保障,调动种粮抓粮积极性

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稳定和强化种粮农民补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探索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得实惠。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
 
健全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 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增强调控市场、应急保供能力。畅通“北粮南运”等流通大通道,降低流通成本。
 
树立大食物观,拓展食物来源
 
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多元化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下经济等,丰富食物供给来源,减轻对耕地的单一压力。
 
厉行节约,减少损失浪费
 
深入实施《反食品浪费法》,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
 
全链条推进粮食产后减损:改善农户储粮条件,提升粮食加工、物流环节技术水平,减少流通环节损耗。
 
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系着百姓餐桌。它不是抽象的术语,而是你我手中饭碗里的分量、是应对风浪时的底气、是民族复兴最基础的支撑。这份安全,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战略统筹、政策护航和科技攻坚,离不开亿万农民在田间的辛勤耕耘,同样离不开我们每一位消费者对粮食的敬畏之心和节约之举。

让我们深刻理解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积极支持农业发展,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关心并珍惜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只有凝聚起最广泛的力量,我们才能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最坚实的根基,也为世界的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
1、本网部分信息属于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内容! ※本网联系电话:0534-2220168

工信部备案号:鲁B2-20041020-1 版权所有   德州博维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9900-656    传真:0534-2220102    邮箱:cnmfnet@126.com
 Copyright © 2004-2020 CNM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网法律顾问:金延峰律师(手机:13953449218)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