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以“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 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为主题,共设置开幕式、主题论坛、分论坛等环节。
在主题论坛、分论坛等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农业生产一线代表围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和终端消费等全链条展开技术共享。
农作物病虫害在生产环节给粮食造成的产量损失,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4,解决好生产环节的病虫害问题,对粮食减损意义重大。大会期间,在“以科技创新合作引领粮食减损”为主题的分论坛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向东说,近年来,该院围绕粮食生产环节的减损,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了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品种,这些品种不光优质高产,而且能够抗多种病虫害。
二是创制了一系列的生物菌肥、生物天敌等绿色投入品,为生产环节减损提供了物质保障。第三个方面,就是研发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精准监测病虫动态发生的基础上,科学地提供技术指导。
二是创制了一系列的生物菌肥、生物天敌等绿色投入品,为生产环节减损提供了物质保障。第三个方面,就是研发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精准监测病虫动态发生的基础上,科学地提供技术指导。
“针对下一步的减损,要加强技术共享,建立国际粮食减损技术共享平台,集中展示各国粮食减损的先进技术、工艺、装备等信息,同时,经常性地组织技术交流研讨会,分享最新的粮食减损技术成果。”李向东说,要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访学研修和实地培训等形式,培训病虫害绿色防控最新技术,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此外,他还建议加强协同创新,针对全球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共性难题,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先进适用的减损技术、产品、装备,建立健全生产环节粮食减损技术体系。
储存加工环节是粮食供应链中的关键部分,也是造成粮食损耗的重要一环。
大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院长谭本刚说,近年来,全国积极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和旧仓升级改造,使仓房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大幅提升。国有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范围内,中国粮食仓储技术加快向绿色仓储转型。
“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正在实施绿色储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今年已建立30个示范点,计划未来三年内,在全国七大储粮生态区建立100个绿色储粮技术集成示范点。”谭本刚说。
益海嘉里是国内知名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近两年,企业推动推广绿色粮仓,冷链物流,升级加工设备等措施,在储运和加工减损领域均取得了积极进展。益海嘉里集团党委副书记、资深总监涂长明表示,企业在大豆、小麦、稻米的精深加工方面,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模式。
如稻米精深加工方面,副产品的加工带来的产值已经远远大于稻米本身,作为副产品的稻壳可以发电,也可以作为白炭黑。“节粮减损核心关键就是发展壮大中国粮油行业,淘汰落后的产能,落后的技术。”他说。
如稻米精深加工方面,副产品的加工带来的产值已经远远大于稻米本身,作为副产品的稻壳可以发电,也可以作为白炭黑。“节粮减损核心关键就是发展壮大中国粮油行业,淘汰落后的产能,落后的技术。”他说。
消费环节也是粮食损耗的重要环节。对此,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食物节约减损与绿色消费团队首席程广燕认为,依托科技赋能,可以让减少浪费变得更轻松,如打造智慧食堂,运用AI技术等,根据用餐人数、营养需求,以及消费偏好,制定一些推荐性的菜单,实现精准的原料配置。在用餐环节,也可以尝试推行智慧餐盘,点完餐后,消费者就知道吃了多少热量,多少蛋白质,多少脂肪,从而引导科学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