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意味着,在耕地不变的情况下,山东省粮库在全国平均损耗的基础上,每1万吨储备粮进一步减损约62吨,可满足近500人一年的粮食需求量。
那么,山东省是通过哪些科技储粮手段有效实现节粮减损的?
全面“体检”,确保粮入粮仓。“粮食入库前,我们会通过全自动扦样机,在运粮车内随机抽取8个不同位置的麦粒,检取小麦的容重、水分、杂质、不完善粒等各种内在指标。‘体检’合格后,才能进行后续入库工作。”山东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鲁北粮库副主任栗克说。
在山东,每一车粮食自打进入粮库,就建立了一份电子档案。粮食来源、入库质量、入库价格,以及后续储存过程中的查仓次数、通风时间等信息全部留痕,实时录入山东省储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粮食从入库到出库,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及“透明”监管。
科技“锁鲜”,智能粮仓守好粮。仓储环节减少粮食损失的核心有两点:减弱粮食的呼吸代谢、延缓粮食质量变化。因此,严格控制粮堆温度和粮食水分,就成了粮食仓储保管的两大重点。
“想要保证粮仓内温度恒定,首先要确保仓房本身具有较强的保温隔热性能。因此我们在使用控温储粮技术前,率先对仓房的密闭性、墙体隔热性进行了改造,减少外界热源进入仓内。”鲁北粮库保管员李达伟说,“这时再启动仓内安装的内环流控温系统,控温效果大大提升。”
“简单来说,该系统就是利用粮食导热性低的特点,将冬天的低温借到夏天来使用。”李达伟向记者解释系统控温原理。冬季时将仓内粮温降至5℃左右,待到夏季6月气温上涨时,仓房启动内环流系统,利用仓房底部的轴流风机,将风以上行方式吹过粮堆,将粮芯的低温,带到粮堆表层,充分进行热量交换后,即可将仓内粮食的最高温度控制在25℃以下。在低温的条件下,小麦呼吸代谢减弱,有效地延缓了它的“衰老”速度,并抑制储粮害虫繁殖,大大提高了储粮的安全系数。
山东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储备粮管理部部长刘经华介绍,近年来,鲁粮集团通过准低温储存技术,实现库存粮食质量达标率和储存宜存率保持在100%,确保粮食“常储常新常鲜”。截至目前,山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部分储备粮库综合损耗率降至0.3%,且降低仓储能耗50%以上。

智能巡检,机器人成为粮仓“新管家”。在鲁北粮库的粮仓内,一辆半米高的黄色小车像是“巡逻”一般来回穿梭。“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粮仓磷化铝熏蒸机器人第三代产品,名叫‘粮慧宝’,目前正在进行巡检作业。”山东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储备粮管理部副部长程小丽说。
机器人内部设有传感器,能与智能粮食管理平台对接,保管员可在联网的系统中,实时查看机器人所到之处的影像及温湿度、磷化氢浓度等数据。机器人顶端装有高清热红外成像摄像头,在预设轨道上自动巡逻时,能360度无死角地查看粮库区域。若遇到非工作人员、粮情异常、磷化氢泄漏等情况,机器人会自动报警。保管员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异常点,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山东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还与浪潮华粮科技联合研发了粮仓电子化、智慧化管理系统“慧管粮”,这是集粮食仓储保管、粮食购销、安全储粮、安全生产于一体的智慧化管理平台,包括“慧保管”“慧购销”“慧储粮”“慧安全”四大功能。系统可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粮食仓储从“经验管理”转向“数据驱动”,在粮情管控、储粮技术应用、流程规范、风险预警等方面形成闭环,将“节约减损” 融入仓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尚华说,“十四五”以来,山东省持续推进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目前已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仓容860万吨,且效果明显。据测算,全省地方储备粮储存综合损耗率降至0.38%,低于国家规定的损耗率标准。
此外,山东省广泛应用粮情测控、储粮机械通风、磷化氢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低温储粮技术等“四合一”储粮新技术,有效地减少了粮食损失损耗,保持粮食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