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这一理念已深深融入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的实践中。从田间到餐桌,从政策到技术,中国构建起全链条、系统化的节粮减损体系,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了可复制的经验。技术创新是减损增效的核心驱动力。
在粮食储存环节,全国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1000万套科学储粮装具让农户储粮损失率从8%降至3%;“四合一”储粮技术(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在国有粮库普及,2亿吨低温准低温仓容让粮食储藏损耗控制在1%以内。在加工环节,全谷物食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技术突破,让小麦麸皮、米糠等“边角料”变身营养产品,山东中裕集团将小麦加工成600余种产品。全省小麦加工环节损耗率均在1%以下,平均损耗率为0.55%。
在粮食储存环节,全国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1000万套科学储粮装具让农户储粮损失率从8%降至3%;“四合一”储粮技术(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在国有粮库普及,2亿吨低温准低温仓容让粮食储藏损耗控制在1%以内。在加工环节,全谷物食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技术突破,让小麦麸皮、米糠等“边角料”变身营养产品,山东中裕集团将小麦加工成600余种产品。全省小麦加工环节损耗率均在1%以下,平均损耗率为0.55%。
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管控更显治理智慧。在山东,农机总动力达1.22亿千瓦时,小麦、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控制在0.81%和1.57%,相当于年增产1.29亿斤;在餐饮环节,山东省商务系统推行分餐制,培育绿色饭店263家,厨余垃圾总量减少23%以上。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减损,让每一粒粮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珍惜。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以“齐鲁粮仓”的担当,将减损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从盐碱地改良到智慧农业,从产后服务到品牌打造,山东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减损增效之路,让“无形良田”产出“有形效益”。
科技赋能让贫瘠土地焕发新生。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曾是“只长黄席不长粮”的盐碱滩,通过“引水蓄水、提取卤水、深翻土地”等“六步法”改良技术,10.2万亩盐碱地变身“吨半粮田”,亩产从不足500斤跃升至2000余斤。这种“向盐碱地要粮食”的实践,不仅破解了土地制约难题,更创下了减损即增产的典范一一通过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生产,每亩土地增收500多元,带动农户实现“土地租金+分红+务工”三份收入。
全链条服务打通减损“最后一公里”。齐河县在15个乡镇建成16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烘干仓储设施全域覆盖,通过“3公里售粮圈”让农户“一脚油门到粮库”,年减少粮食损耗1万余吨。平原县“齐鲁粮仓”粮安服务平台创新“四级联动”机制,整合烘干、仓储、销售全流程服务,将全产业链损耗率控制在2%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70%。这些“从收获到储存”的闭环服务,让粮食损耗在流通中“瘦身”。
智慧农业为减损插上科技翅膀。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构建“天空地网”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传感器,实现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精准指导播种、施肥、收获全环节。高密市借助“北斗+智慧农业”系统,将15万亩农田纳入数字化管理,小麦平均亩产提升9.02%,阚家镇“潍麦16”地块甚至创下亩产846.19公斤的纪录。科技的介入,让减损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决策”。
从济南的会议现场到全球的田间地头,粮食减损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成为关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全球治理的系统性工程。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召开,不仅是对“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理念的践行,更彰显了中国推动全球粮安合作的责任担当。在这条“减损增效”的道路上,唯有坚持科技创新、深化本土实践、扩大国际合作,才能让每一粒粮食都物尽其用,让“中国饭碗”更稳固,让“全球粮安”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