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综述 >> 正文
中国种子守护粮食安全端稳端好十四亿人饭碗
日期: 2025-05-28   来源:乡村振兴TV  阅读: 6833  双击鼠标滚屏
孟夏时节,麦浪翻滚。5月26日,种业高质量发展会客厅暨超级小麦观摩融创节目在雄安新区成功录制。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育种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代表、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围绕种业科技创新、超级小麦研发推广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言献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指出,需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置于首要位置,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种业工作确立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保障,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基。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在讲话中表示,近年来,我国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壮大、市场环境净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成果显著,为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筑牢了坚实支撑。在种业发展的征程中,超级小麦的研发与推广堪称亮点。超级小麦具有高产、优质、抗逆的特性,为提升我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口粮绝对安全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表示,种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我国种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建议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推广转化模式,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毕美家就种业发展的宏观形势、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表示超级小麦的发展,不仅关乎粮食产量的提升,更关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可以满足市场对高端面粉的需求,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可以说,超级小麦是推动我国由“粮食大国”向“粮食强国”迈进的重要抓手。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原巡视员王秀忠表示,进一步加快超级小麦推广落地,组建全国超级小麦育种试验中心,加大推广力度,让超级小麦这一超级成果尽快惠及广大农民、消费者,为保障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自主可控做出积极贡献。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原一级巡视员陈友权强调,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载体,一部种子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发展史。要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抢占种业制高点,把握种业发展战略主动权。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原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寇建平系统阐述了种业的战略地位及政策脉络,肯定了超级小麦在育种技术上的突破性意义。建议通过成果评价、品种审定、产学研合作、标准体系建设及示范培训等措施,加快超级小麦的大面积推广。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李彬选在讲话中指出,在全球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科技赋能种业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程魁院长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超级小麦,为提升我国小麦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种业科技创新树立了成功典范。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协会会长王献酉介绍,品牌建设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协会积极推动“冀字号”农业品牌走向全国:张北马铃薯、兴隆山楂等5个品牌入选国家精品培育计划,“河北小麦”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通过净菜进京、跨境电商等渠道拓展,河北优质小麦及其加工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真正实现了“一粒种子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品牌激活一方经济”。

在雄安新区,超级小麦正成为种业创新的标杆。当地通过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积极探索可复制的“雄安模式”,旨在将超级小麦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种业名片”。

超级小麦研发人、小麦育种专家程魁分享了其团队三十年的育种历程。该团队培育的超级小麦穗粒数、亩产量均达到普通小麦的2-3 倍,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强等优势,已在多地试验种植成功,并启动航天育种计划以进一步优化品种特性。他表示,将依托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打造“雄安模式”,推动超级小麦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名片。

雄安超级小麦育种实验中心负责人、河北雄安金穗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武介绍,该中心占地700 余亩,引进17个高产大粒小麦新品种,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未来三年将力争建成河北最大的超级小麦繁育中心,以科技创新赋能粮食安全。
 
“芯”粮开新局:超级小麦的创新对话与升级之路
 
节目录制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交流在超级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展开。来自山东、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农户代表与育种专家实地观摩超级小麦生长情况,围绕土壤适应性、种植管理等关键问题展开热烈互动。这场“实验室成果”与“田间经验”的深度碰撞,不仅为超级小麦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后续技术优化指明了方向。

据介绍,作为种业创新的重要成果,超级小麦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其单穗籽粒可达85-270粒,穗长 16-27 厘米,亩产量稳定在700-1000公斤,同时具备抗倒伏、抗病虫等优良特性。目前,超级小麦已在河南信阳、重庆璧山、安徽涡阳等多地试验成功。值得关注的是,航天育种技术正为超级小麦的优化升级注入新动能。通过精心筛选遗传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种子参与航天育种,并结合地面长时间的培育检测与多轮筛选,科研团队致力于培育更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本期节目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超级小麦发展工作委员会承办,河北雄安金穗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让企业找到创新方向,让种植户掌握先进技术,才能打通种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从种质资源保护到全产业链融合,我国正以科技赋能种业“芯片”,逐步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未来,各方将持续推动“中国种”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更多硕果,为端稳“中国饭碗”、筑牢农业强国根基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1、本网部分信息属于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内容! ※本网联系电话:0534-2220168

工信部备案号:鲁B2-20041020-1 版权所有   德州博维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9900-656    传真:0534-2220102    邮箱:cnmfnet@126.com
 Copyright © 2004-2020 CNM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网法律顾问:金延峰律师(手机:13953449218)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