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距离掉下2800也仅仅是一步之遥。
于是,豆粕再次命悬一线。
我们之前分析过,豆粕跌破3000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这主要是和阶段性进口大豆到港增加,以及市场的情绪有关。
二三季度是南美大豆的出口旺季,而从以往来看,这一时期进口大豆都处于高位水平,所以接下来,进口大豆到港持续高位,再加上国内油厂开机率大增,使得国内豆粕供应激增。
那为什么又说与市场情绪有关呢?
因为事实上,4月份进口大豆的到港并不及预期,4月进口大豆数量仅有608万吨,同比减少了29.1%。不仅不及预期,还创下了10年来同期的最低点。
当然这个减少倒不是因为缺豆,而是由于巴西大豆收获延迟,叠加天气影响物流速度,以及中国海关法检变严,增加了大豆的通关时间,这几个因素共同导致了4月份进口大豆的数量不及预期。
但是市场预期4月份减少的量将会体现在五六月份,所以市场预期五六月份进口大豆到港会大幅增加,月均数量可能将突破1100万吨。
所以正是在这样的预期下,豆粕的看跌情绪增加,于是导致豆粕价格快速走跌。
但这很明显是消息反应大于现实反应的一种表现,所以属于提前下跌,而随着豆粕的下跌,一部分利空也随之释放了。
那么,到后续进口大豆陆续到港,市场的反应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所以在跌破3000元/吨的重要关口后,会有一定支撑。
这个支撑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
一个就是刚刚上面说的情绪释放。
不管是看涨还是看跌,情绪不会总那么激烈着,当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适应。
最典型的例子,比如俄乌冲突,那么大事对全球小麦的影响也不过是个把月,随后尽管冲突还在持续,但国际小麦冲上高点以后就已经开始回落了。
为什么?
原因就是大家对于冲突的反应逐渐趋于平淡。
第二,供需博弈的底部支撑。
当前豆粕已跌至2800附近,而这个位置也基本是去年的低点,所以理论上说,在这个位置会有一定支撑。
而从供应方面讲,去年美豆还没有缺席中国市场,所以去年进口大豆的来源是美国和南美共同供应的。
而今年呢,美国关税问题仍扑朔迷离,中国买家对于美豆仍然小心翼翼,所以基本仍然只有南美大豆撑场子。
相当于供应源头减少了。
而需求方面,虽然说养殖业依然不景气,并且可能也不会有太大的起色,但是产能依然在4000万头以上,而且豆粕价格大跌以后,饲料企业对豆粕的需求必然要增加。
供减而需增,这也使得豆粕在2800这个位置是有明显支撑的。
第三,就是成本。
从国际大豆成本走向来看,大跌的几率很小,所以基本国际大豆成本再降的空间不大,也就意味着成本支撑将走强。
当然我们也不能保证豆粕就一定不会跌破2800,上述只是在理论基础上得出的分析,而阶段性的行情则还要看市场情绪。
情绪虽然不能改变供需,但是却可以影响阶段性行情。
但目前来看,在不出现新的影响情绪利空的因素的情况下,豆粕虽然看似很危险,但在2800的位置上还是可以守一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