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烘焙油脂第一股”南侨食品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暴跌72%,创下上市以来最差中报;而立高食品的冷冻烘焙业务,自上市后首次出现3.53%的下滑。这两家烘焙龙头"集体遇冷"。曾经被捧为"烘焙预制菜"、靠冷链红利狂奔的冷冻面团赛道,正在迎来第一次大考。
一、南侨:成本剪刀差,疼到现金流腰斩
8月12日,南侨食品(证券代码:605339)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55亿元,同比减少0.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96.08万元,同比减少72.00%。
南侨的日子,难在"两头受气"。
作为烘焙原料主力供应商,它的利润直接被原材料价格按在地上摩擦。棕榈油价格虽比2024年峰值降了点,但仍在历史高位晃悠;椰子油更狠,直接冲破历史新高;进口天然奶油同比涨了24.1%。
成本疯涨,售价却跟不上。南侨从2024年9月就启动调价,但烘焙渠道的价格传导存在一定滞后——这意味着2025年上半年,只能眼睁睁看着毛利率从26%跌到19.91%,经营活动现金流直接锐减84.72%。
更糟的是,低价竞争还在加码。茶饮、咖啡渠道里,南侨的预制烘焙产品定价只有现做产品的60%-80%。有经销商透露,某山东厂商的冷冻挞皮出厂价仅0.8元/个,比南侨便宜近三成,哪怕毛利只有5%也敢接单,靠走量冲规模。中小厂商靠低价抢市场。在成本不断上涨的当下,卖价却被按死,这生意能不难吗?
更糟的是,低价竞争还在加码。茶饮、咖啡渠道里,南侨的预制烘焙产品定价只有现做产品的60%-80%。有经销商透露,某山东厂商的冷冻挞皮出厂价仅0.8元/个,比南侨便宜近三成,哪怕毛利只有5%也敢接单,靠走量冲规模。中小厂商靠低价抢市场。在成本不断上涨的当下,卖价却被按死,这生意能不难吗?
二、靠山姆"吃饭"的立高,也被卡脖子
立高的麻烦,藏在渠道里。
作为山姆麻薯的独家供应商,立高的冷冻烘焙业务长期靠商超渠道吃饭。但2024年山姆突然调整产品结构,直接导致立高的商超渠道收入掉了中个位数。要知道,立高对沃尔玛(含山姆)的销售额长期占比超20%,客户一变脸,几乎没有议价权。虽然烘焙原料业务(比如奶油)增长32.74%,勉强填了点坑,但冷冻烘焙板块21.33亿的收入还是同比降了3.53%——这可是它上市以来,冷冻业务第一次下滑。
三、高增长的泡沫,破了
冷冻面团赛道这几年有多火?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452.7亿美元,中国也有143亿,被称为"烘焙版预制菜",冷链技术一升级,无数厂商扑进来想分杯羹。但高速增长的背后,全是没解决的矛盾。
一方面,中小厂商大量涌入,早在2019年,千味央厨就推出"焙伦"品牌,主打华夫饼、蛋挞皮等冷冻烘焙品;2023年盼盼食品砸出冷冻船披萨,回头客食品更是一口气推出铜锣烧、华夫饼、奶酪包等多款预制烘焙产品。
一家推出麻薯,别家就紧跟着出“糯米团”;一家制作冷冻挞皮,另一家便压价20%来争抢客户。像南侨、立高这样的行业龙头,也不得不跟着卷入这场利润内卷之中。
一家推出麻薯,别家就紧跟着出“糯米团”;一家制作冷冻挞皮,另一家便压价20%来争抢客户。像南侨、立高这样的行业龙头,也不得不跟着卷入这场利润内卷之中。
另一方面,技术层面也存在诸多短板。冷链运输对于冷冻面团至关重要,需要在 -18℃的恒温条件下储运,然而乡镇终端冷链覆盖率却不足60%,一旦冷链出现断链,面团解冻后品质就会严重崩坏。
同时,为了稳定发酵添加的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产品风味,导致口感存在争议。不少中小烘焙店宁愿自建小作坊也拒绝使用冷冻面团,他们认为“食材不可控,就谈不上品牌”。
同时,为了稳定发酵添加的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产品风味,导致口感存在争议。不少中小烘焙店宁愿自建小作坊也拒绝使用冷冻面团,他们认为“食材不可控,就谈不上品牌”。
此外,渠道处于强势地位,供应商只能被动听从。立高就深受山姆的制约,也就是说,渠道方想更换供应商轻而易举,供应商只能赔着笑脸按照要求修改产品。
这些矛盾长期积累,在2025年以龙头企业业绩下滑的形式集中爆发。冷冻面团的本质,是工业化和个性化的博弈。以前靠"便宜、省事"就能跑量,但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挑,渠道越来越强势,光靠走量已经活不下去了。未来,只有那些能够从单纯“卖原料”转变为“卖解决方案”的烘焙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