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专家论文

中国公众营养状况及国家改善行动
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 于小冬

  一、中国公众营养状况

  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的结果看,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及人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质量和营养摄人有较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营养不良的矛盾仍然突出,表现在两类营养不良同时较严重存在和与之相关的慢性疾病快速增长。采取多种形式的改善措施提高我国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已经是一件不容迟缓的大事.

  (一)前我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

  1、营养摄人和食物消费
  (1)能量和蛋白质

  从总量看全国居民摄入能量每日达到2253.5千卡(以18岁轻体力活动男子作为标淮人;数据来源为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以下除特殊情况不再加注),是RDA(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的营养素供给量)2600千卡的86.7%。其中,农村人口达到2297.9千卡,是RDA的88.4%。可以说,能量供给基本满足需求。

  蛋白质摄入每日66.1克,是RDA80克的82.6%。其中农村为64.9,是RDA的81.1%,蛋白质摄入大致接近需求。但是从调查数据看,近20年来城市居民蛋白质摄人总量一直没有增加,即1982年每标准人日66.7克;1992年68克;2002年66.1克。其中,城市稍有增加,农村稍有减少。可喜的是,虽然蛋白质摄入总量徘徊不前,但由于动物性食物消费且明显增加,城乡居民摄入的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市居民从1992年的标准人日210克增加到248克;同期农村居民从69克增加到126克,优质蛋白占蛋白摄人总量的比例从17%上升到31%。

  同10年前相比,城乡居民脂肪的摄人提高了30.7%,其中城市提高了10.2%,农村提高了50.3%。农村居民脂肪供能比已经达到28%,而城市居民的这一比例则达到了35%!按照RDA要求,人们从脂肪获取的能量在获取的食物总能量中的比例以20-25%为宜,即使比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上限-30%,我国城市居民能量摄入中来自于脂肪的部分也显然偏高;农村居民的这一比例也已经接近上限,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微量营养素和常量元素

  在此次调查中,微量营养素缺乏无论是覆盖面,还是缺乏率表现都很突出。从公布的数据看,维生素A(视黄醇当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摄取分别是RDA的59.8%,76.9%、61.5%,缺乏程度严重。我国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3.0%,农村11.2%;全国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45.1%,其中城市29.0%,农村49.6%。10年来,全国居民维生素A(视黄醇当量)摄取量几乎没有改善,1992年标准人日为476.0微克,2002年仍只有478.8微克。其中城市不升反降,农村略有增加。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情况也都不理想。维生素B1从1982年的标准人日2.5毫克,到1992年的1.2毫克,再到2002年的1.0毫克,逐次下跌,离RDA规定的1.3毫克越来越远。维生素B2标准人日的摄入量20年来一直维持在0.9、0.8毫克左右,和RDA的1.3毫克也相去甚远。

  铁的问题比较特殊。如果按照RDA来看,我国居民铁的摄人应该是足够了。2002年城乡居民平均摄人铁23 .3毫克,已经达到RDA规定的毫克的194.2%!但是,由于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大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铁的人体吸收率很低,导致了贫血患病率较高。目前全国各年龄段的贫血患病率分别是:2岁以下24.2%;60岁以上21.5%;育龄妇女20.6%,全国平均水平为15.2%。

  常量元素钙和磷的摄入不足在调查报告中也有体现,尤其是钙缺乏十分严重。全国无论城乡,钙的摄入量都与需要相差悬殊,且20年来摄入量下滑。RDA规定量是标准人日摄入800毫克钙,可是我国居民实际摄入量是:1982年694.5毫克;1992年405.4毫克,2002年390.6毫克,呈逆向运动趋势。

  (3)城乡居民食物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肉、禽、蛋、奶消费出现比较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国每标准人日摄人畜禽类物79.5克,比1992年增长35.0%,其中农村增长85.9%.摄入奶及其制品26.3克,比1992年增长76.5%,其中城市增长82.2%、农村增长近二倍(194.7%);摄入蛋及其制品23.61,比1992年增长47.5%,其中农村增长一倍多(126.1%).摄人鱼虾类食物30.1克,比1992年增长9.5%,其中农村增长27.1%。可以看出近10年全国居民食物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飞跃。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的快速攀升既优化了全国居民所摄取的蛋白质的质量结构,又使得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必须指出的是,在城市地区已经出现了膳食结构失衡现象,并由此导致营养摄入结构的失衡。其主要表现是,畜肉类和油脂类食物消费过多,造成前面曾经提到的脂肪供能比过高(35%)。从另一方面看,过高的脂肪供能比必然会挤压谷类食物供能的比例,2002年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达到47%,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5%--65%的合理区间。

  此次营养调查中,还有一些信息需要予以注意。这就是除了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过低、应予调整外,农村居民谷类食物消费量的变化也应提前重视。从1992年到2002年,农村居民谷类食物消费量从593.8克降到471.5克,下降幅度为20.6%。虽然目前农村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为61%,大致处于合理区间的中段,但是如果这种变化趋势不变,不用太久也会重蹈城市的覆辙。

  此外,我国谷类食物消费中,米、面之外的其它谷类和薯类消费比例偏低,而且仍在较快下降;豆类和奶类(尽管增长幅度较大)制品的消费量过低;以及食盐摄入过多等均应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2、生长发育和营养缺乏病

  从总体上看,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呈现稳步提高态势,营养缺乏病的患病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营养不良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尤其是农村地区问题仍比较严重,具体论述如下:

  (1)体重

  根据2002年调查,我国新生婴儿平均出生体重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比1992年下降了57%。其中城市下降了70%,农村下降了53%。
但是,由于农村地区问题基数大,还存在较大差距。2002年全国平均的低体重率为7.8%,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营养状况较差,贫困农村低体重率依然高达14.4%,差不多是全国平均数的二倍。

  (2)身高和生长迟缓

  2002年全国城乡3-18岁各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与1992年相比,平均增加了3.3厘米;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比1992年下降了55%,其中城市下降了74%,农村下降了51%。

  同体重问题一样,全国城乡身高、发育的差别也较大。表现在,农村与城市相比,3-18岁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全国城乡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其中农村地区则为17.3%,贫困地区更是高达29.3%。在患有生长迟缓的5岁以下各年龄段儿童中,以1岁儿童生长迟缓率最高,全国农村为20.9%,贫困农村竟高达49%!由营养不良造成的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将会带来终身的体格和智力发育上的影响。根据经验,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的人群,一般是生长迟缓检出率的二倍,只不过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而已。在我国贫困农村,受到营养不良缺乏病威胁的几乎是全部儿童!

  (3)贫血

  贫血是营养缺乏病之一。由于膳食结构的影响,我国贫血患病率一直较高。调查数据显示,城市男性患病率从1992年的13.4%下降到了2002年的10.6%;城市女性患病率从23.3%下降到了17.0%。根据经验,城市中铁营养素摄人不足的人群男性起码在21%以上,女性起码在34%以上。调查显示,农村男性贫血患病率为12.9%,比10年前下降了2.5个百分点;农村女性贫血患病率为18.8%,下降了2个百分点。同样道理,铁营养素摄人不足的人群应不低于贫血患病检出率的二倍。我国农村中,约有26%男性和37%女性属于铁营养素摄入不足的人群。

  3、和营养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分析,与营养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呈现出总量大、增长快、城乡差别小等特点。
  (1)患病人群总量大

  据调查数据估计,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现有高血压患病人群1.6亿,达到本年龄段人口总数的18.8%;糖尿病人0.2亿多,达到本年龄段人口总数的2.6%(另有0.2人空腹血糖受损,达到本年龄段人口总数的1.9%);成人超重2.0亿、肥胖病人0.6亿多,分别为成年人口总数的22.8%和7.1%。大城市中这个比例则达到30.0%和12.3%;成人血脂异常病人1.6亿,为成年人口总数的18.6%,

  (2)患病率增长快

  10年来,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农村中患病率同样迅速上升,同1996年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39.1%.同1992年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了39%,肥胖率上升了97%.

  (3)慢性病患病率城乡差别不明显

  从全国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中高血压患病率来看,城乡差别已经不明显,除了四类农村患病率为12.6%,其它5类地区分别为20.4%、18.8%, 21.0%, 19.0%, 20.2%,几乎看不出区别;血脂异常患病情况也是如此,城乡差别不大。

  糖尿病的情况有所不同。统计数据说明,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呈现经济发展、收人水平和患病的正相关关系。

  (4)其它

  从本次调查中还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其一,我国人群对与营养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了解和治疗情况不能令人满意。例如,2002年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仅为26.6%、24.7%、6.1%,实在是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虽然没有关于其它疾病的数据,估计情况也决不会好到哪里,其二,患病年龄有年轻化的现象。目前我国儿童肥胖率已经达到了8.1%,虽然没有超重的数字,但是超重肯定不会低于肥胖,二者相加应至少在20%以上。血脂异常的患病情况也是如此,这种本来被认为属于老年人的疾病,现在已经缠上了中年人,而且中、老年患病率已十分相近。

  (二)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球看,我国是营养不良问题比较严重和复杂的国家。从总量来说,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属于世界上营养不良人数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从结构来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结构特征,我国正承受着营养摄人不足和营养结构失衡两类营养不良带来的双重负担。我们面临的既有发达国家所需着重解决的失衡型营养不良,又有发展中国家主要存在的营养素摄入绝对不足问题。 

  在农村和广大的西部地区,营养素摄入不足型的营养不良问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中贫困人口的营养不良比较严重,某些地区的营养状况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改善,在一些绝对贫困的地区,营养状况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就每个家庭而言,营养不良引起残疾和疾病降低了劳动能力,直接减少了收人,为了治疗疾病增加了开支,而且为照顾病人进一步增加了支出,加重了生存压力,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营养不良长期以来仅仅被认为是贫困的结果,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营养不良也是贫困的原因。
在城市和东部地区营养素摄入结构失衡型的营养不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与营养状况相关的慢性病如肥胖、冠心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发病率明显提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而且发病年龄也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这种情况,不仅会给患病者家庭带来经济损失和不幸,而且还会给全社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损失,同时对我国的公费疗、医疗保险事业都会带来巨大挑战。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智力低下、劳动能力丧失(部分丧失)、免疫力下降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按目前我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亿元人民币估算,我国每年为此损失约3000-5000亿元。这个测算,不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及患者、家庭、社会为此所付出的其它代价.

  1、两类营养不良并存

  受我国二元化经济的影响,全国营养不良的表现也呈现出强烈的二元化特征,也就是营养摄人不足和摄入失衡的双重性。在地域分布上,我们曾经将营养摄入不足的的主要关注对象放在农村,将营养摄人失衡的主要关注对象放在城市。现在根据2002年的调查,实际情况比过去更加复杂,城市中也有“不足”,农村中也有“过剩”。人们常说的富贵病,即因营养素摄入失衡引起的慢性疾病,已经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

  2、贫困农村营养攻坚任务繁重

  虽然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从此次调查结果看,贫困农村的营养状况依然很不乐观。贫困农村人口受到营养不良影响的比例竟高达2/3以上,这对于该类地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解决贫困农村营养不良,使该类地区居民的体格与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其劳动创造和参与竟争的能力,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职责。

  3、城乡慢性病快速发展趋势必须遏制

  在我国城乡,与营养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形成了对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同时,它也必将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由于这些疾病同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直接相关,如何通过提倡合理膳食,改善人们的不良饮食,并加以人工干预措施,遏制住这些疾病在广大城乡地区中大面积快速增长的势头,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4、婴幼儿和学生营养应高度重视

  营养工作应该从母亲怀孕做起,直至生命全过程。其中婴幼儿和学生的营养问题应该尤为重视。受营养知识、经济条件、饮食喂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婴幼儿和学生的营养状况仍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其精神实质就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和目的。婴幼儿和学生是祖国和人类的未来,他们的发展质量决定了我国未来人口的素质,因此应将关注和提高婴幼儿和学生的营养水平当作战略问题抓紧抓好。

  5、公众普遍缺乏营养科学知识和理念

  我国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食物取材、利用,还是食物加工、烹调技术都享誉世界。但是,以往我国大部分群众对食物的认识还仅仅是“为了吃饱”,提高一级的要求是“吃好”。至于什么是“吃好”?很多人理解是“色、香、味、形”,缺乏营养科学理念和均衡营养的要求。除特殊情况外,无论是通过食物、饮料,还是通过营养素补充剂,营养的摄入都必须通过吃、喝等个人行为来完成。所以,主动学习和接受营养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营养理念,是改善营养的关键和入口。

  多年来,我国营养知识教育非常薄弱。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教科书中都没有营养知识。除食品、营养、医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几乎涉及不到营养的有关知识。有人说,中国的营养盲多于文盲,这话很有些根据。我国居民营养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有些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受其制约,但是大部分是知识和观念的问题。

  二、国家公众营养改善行动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的佛格尔教授研究后认为,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增长的50%来自于人们营养改善的贡献。可见,营养的改善对于人类体格、智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文明进步是多么重要。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美国等国家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陆续立法,保证国民得到必需的营养,保证他们的身体成长和健康。

  当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反应到人们生活日常膳食上,已经开始从“温饱型”向小康时期的“营养型”转变,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讲求科学膳食、平衡营养的经济条件.反应到医学统计上,我国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疾病的发生从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为以慢性非传染病为主。多少年来我们盼望的从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营养的改善是重要条件)的卫生工作方针有了实现的可能。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所以,改善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应是发展新阶段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由联合国儿童基会、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支持、我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从1995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全国公众的营养改善的宣传、试验、试点、推动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一)食物强化-改善公众营养不良的最佳途径

  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有三种途径,即调整饮食结构;食物营养强化;营养补充剂。这三种方式各有优势,但也各有局限性。简单分析如下:

  1、调整饮食结构。

  从理论上讲,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营养素摄取均衡,应该是最理想的办法。它符合很多人的理念,即天然食物最安全,人可以从天然食物中获取一切所需要的营养。但是,这种营养改善方式实行起来却并不简单。首先,要知道中国是一个“营养盲”多于“文盲”的国家,人们普遍缺乏营养知识。如何通过膳食摄人的合理调整改善营养不良,不要说一般家庭不清楚,就连大部分食堂、餐厅也搞不明白;其次,调整饮食结构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这对于非常看重食物色、香、味的国人来说,恐怕也是一时难以接受的;再其次,合理的膳食还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活贫困家庭,以及城市中的特困家庭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将无法做到。

  2、食物营养强化

  食物营养强化是通过将人们身体缺乏的营养素添加到食物中从而进行营养补充的一种方法。这种营养改善方式具有的优点是:

  (1)方便

  强化食物是在工厂中生产加工的,对消费者来说不需要增加任何额外劳动。人们在不改变饮食习惯、不改变食物加工方法,甚至不改变对食物的感观要求的情况下,完成了营养改善行为。

  (2)安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A、选做营养强化载体的食物,都是具有“自限性”即人体自身食用量可预计、控制的食物,主要是主食品。B、添加的营养素种类的确定是根据我国营养调查情况并参考了各国的成功经验。C、营养素添加量的确定既考虑了我国人民不同种类营养素的缺乏量;也考虑了RDA(中国人口营养素摄入推荐量)的要求,一般添加RDA的25%-30%。D、营养素添加种类、数量的确定综合考虑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异。E、将开展强化的若干种食物载体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考虑,使强化营养素种类与数量的确定更加合理。

  (3)经济

通过食物强化的方法改善营养不良成本最低。在工业加工环节添加营养素,几乎不需要增加设备,或者仅需要增加少量设备和检测仪器。营养素的价格,每公斤食物中(按国家项目配方)仅需几分钱人民币!
当然,这种方式也存在不足,这就是见效时间长。因为营养强化食物毕竟是食物,不是治病的药物,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日常膳食逐渐补充营养素,提高营养健康水平。

  (3)营养素补充剂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素补充剂,针对性强、见效快,具有很好的营养改善效果。但是,它不够经济,也不广谱,无法作为国家改善全国公众营养状况的可行手段。

  1995年-2000年,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下称项目办)在完成了对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营养(含经济、农业)相关政策法规、各国改善营养不良的做法与经验、国内外科研单位产品研发等方面情况的搜集调查后,多次听取并论证了国内外专家、主管和有关部门、相关国际组织的意见,最终确定了我国以食物营养强化方式作为国家公众营养改善行动切人点的工作方针。

  确定以上工作方针以后,项目办于2001年和2002年多次组织各方面代表就食物强化载体的选择和食物强化总体战略进行论证。确定继食盐碘强化之后,面粉(米、米粉等主食品)、食用油、儿童辅助食品(含孕妇、哺乳期妇女食品)及酱油应作为强制性和指导性的强化食物载体,并对2010年前强化食物的发展进行了初步规划,与此同时,项目办和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下称中心)组织权威机构开展多种食物营养强化的一系列技术、设备、组织试验和经济可行性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

  (二)中国食物营养强化工作进展

  1、面粉营养强化形势喜人。

  面粉是中国居民最重要的主食品之一,也是各国在食物强化工作中的首选食品。我国面粉强化试点工作分别在退耕还林发放的补助粮和市场销售粮中进行。

  (1)退耕还林补助面粉强化试点。

  经国家粮食局和卫生部批准,退耕还林补助面粉强化的试点工作分别于2002年10月在河北省承德市、2003年5月在甘肃省兰州市正式启动。数万名退耕地区群众,先于全国其它地区吃到了添加了五种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和尼克酸)和二种矿物质(铁、锌)的营养强化面粉。在这里需要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原配方中有“钙”,但经过试验,加钙面粉的灰度超过相关标准,故将“钙”、改为可选择性添加的营养素。试点工作计划三年完成。

  退耕还林补助面粉强化试点的主要目的是:A、通过基线调查及年度检测,观察营养强化面粉的人体利用效果(在本试验中经特别批准添加了维生素A,以进行相关的效果观察)。B、通过大规模人群食用强化面粉试验,了解消费者对强化面粉的接受程度。C、通过试点地区有组织地加工、发放、食用强化面粉,观察利用补助粮进行营养强化的可行性和进一步扩大发放范围的可能性。D、观察强化面粉从生产原料的准备到消费者采用各种方式熟制加工并食用的全过程,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

  尽管世界许多国家都成功地进行了面粉强化,有的国家已经搞了六、七十年.尽管项目办和中心在河北、甘肃试点工作之前,也曾经组织北京几个大企业进行过强化面粉的生产试验,但在试点中一些原来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还是出现了。其一,由于原料粮质量问题,面粉颜色发黑、口感发粘,群众误认为强化所致。其二,由于维生素B2的剂型和颗粒度方面原因,蒸出的馒头出现了微小的黄斑。这在其它吃面包的国家不会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首次出现了。针对以上问题,项目办在2003年北京SARS期间坚持工作,多次到面粉企业和领取补助粮的群众家中进行试验,同原料供应商进行磋商,并对小麦、面粉和营养素进行反复检测。最后,对维生素B2的剂型和颗粒度做了调整,并且对原料小麦的质量、面粉的加工要求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成功地解决了面粉强化在中国遇到的障碍。

  (2)营养强化面粉市场销售试点

  在退耕补助面粉的营养素强化配方基础上,项目办和中心合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又确定了适用于全国的面粉强化推荐配方。除了减去维生素A;钙仍然作为企业自选营养素外,对铁的使用从仅限于“EDTA钠铁”改变为“EDTA钠铁”或者“硫酸亚铁”均可使用。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审批办公室在粮油学会等单位配合下,陆续筛选审定了符合卫生、安全、强化件的面粉生产企业近20家,于2002年第四季度将我国城乡人民迫切需要的营养强化面粉投放市场。目前,又有一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面粉企业,在通过了HACCP和GMP体系认证后,积极报名争取成为试点企业。
全球营养联盟基于中国面粉强化已经取得的成绩,决定给予30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强化面粉的市场宣传推广工作,该项合作的工作目标是在五年时间内将生产强化面粉的厂家扩大到300家。

  2、大米强化试验取得较大进展

  大米是我国人民的另一主食品,而且近年来消费呈强劲上升之势。由于技术上、经济上、加工习惯上的原因,大米强化在世界上都是一个未攻克的堡垒,没有成功的经验。主要的问题有,有些营养素(维生素B2等)颜色较深,喷涂在大米上会影响外观;人们一般都有淘米习惯,喷涂了营养素的强化大米会在水中融解损失,如果将营养素做成“假米”,混合在大米之中,也会因颜色和普通大米不同遇到被消费者置疑。另外,这种方法的生产成本也较高。最近日本刚刚推出了采用“喷涂法”生产的分别强化磷酸铁和维生素E的大米,应该说已经迈出了步,但因其强化的仅仅是颜色不深的营养素,而且是免淘洗米,这对我国按照既定配方生产强化大米的试验就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
我国进行强化大米试验工作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根据项目办和中心组织的权威论证结果,大米和面粉的营养强化配方保持一致。大米强化的技术试验首先从营养素开始,中心所属的营养素试验基地承担了营养素减、除颜色.营养素水融免沉淀等项研究任务,目前已经在几方面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其次是大米强化工艺的试验。以工业加工方法进行大米强化主要有“喷涂法”、“营养粒(假米)法”、“吸入法”等,项目办和中心选择了前两种方式开展攻关,分别在中粮总公司下属的“东海粮油”(张家港)和辽宁设立了研发基地进行工艺试验。同时,约请荷兰帝斯曼(DSM)公司、瑞士布勒公司和日本佐竹公司在设备制造方面予以配合。由瑞士布勒公司制造的“营养粒”生产设备和日本佐竹公司制造的“喷涂法”生产设备均进行了多次试验,.在经过产品全面检测后即可正式投入生产。

  3、强化食用油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

  2002年,项目办公室、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确定上海“福临门”公司为维生素A营养强化油的试验基地,组织开展了强化食用油的营养素添加、保存、包装、烹调等一系列技术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同年十月,“福临门”营养强化大豆调和油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与广大消费者见面,受到热烈欢迎。紧接其后,“金龙鱼”强化调和油也上市销售。今年,强化维生素A的花生油也已面世。由于维生素A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在2003年全国防治“非典”期间,这种强化了维生素A的食品更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针对强化油中维生素A会因光的照射而氧化失效的问题,强化油的生产厂家专门设计制造了避光包装材料。这种包装桶不同于以往的透明油桶,有些习惯于透过油桶察看油质的消费者可能感到不太方便,对此还需要加强宣传,使他们了解有关知识。当然,厂家也考虑到这些消费者的要求,专门在油桶上设置了一条透明的油线。

  4、强化酱油以较大规模上市

  酱油铁强化旨在改善我国人民的铁营养状况和控制缺铁性贫血。选择酱油作为营养强化的食物载体是因为酱油在我国普遍食用及食用量的自限性。选择EDTA钠铁作为铁强化剂是因为它在人体内的铁吸收率高于其他铁剂以及在酱油中的溶解性好和不改变谷油的原有口味。研究结果表明EDTA钠铁在酱油中的稳定性在两年以上。

  EDTA钠铁强化酱油质量稳定、可接受性好,对改善铁营养状况和控制缺铁性贫血有良好效果,并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2002年以来,全国已有11家通过了GMP,HACCP和实验室检验验收的酱油生产企业获得了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营养强化食品试点生产资格认定,它们生产的铁强化酱油已经全面上市。

  根据项目办和中心的计划,2005年下半年启动强化食物与学生餐结合、强化食物与部队伙食结合等项工作,使营养强化食物最大限度地服务干公众营养改善的需要,服务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版权所有 © 中国面粉信息网 www.cnmf.net
电话:0534-2667959 邮箱:zhanghu@cnmf.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