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期货11月15日触及两个半月高位,因市场担心恶劣天气将导致头号大豆生产国巴西减产,推动大豆价格上涨。过去五周,大豆价格已累计上涨逾10%。玉米和小麦期货小幅走低。
分析机构普遍预期本年度全球头号大豆出口国巴西的大豆产量将会再创新高,但是过去几周来异常炎热干燥的天气扰乱作物播种,可能威胁大豆以及明年大豆收获后播种的二季玉米的产量前景。
与此同时,阿根廷当前大豆供应即将耗磬,大豆压榨放慢导致大豆制成品供应受限,这有助于推动美国豆粕出口需求,促使投机基金在芝加哥大豆和豆粕期货连续数周做多,推动大豆期货创出两个月新高,豆粕期货连创合约新高。
指标大豆合约目前下跌0.1%,至每蒲式耳13.88美元,稍早触及8月30日以来高位每蒲式耳13.92-1/4美元。
豆粕期货下滑0.3%,至每短吨454.3美元。12月豆油期货合约上涨0.42%,报每磅52.97美分。
玉米期货下跌0.31%,至每蒲式耳4.76-3/4美元。小麦期货上涨0.04%,至每蒲式耳5.72-1/4美元。
巴西北部和中部的干旱以及南部地区过剩的降雨威胁着这个世界最大大豆出口国的大豆和玉米产量。
咨询公司AgRural周一将巴西2023/24年度大豆产量预估下调110万吨至1.635亿吨,并称月底前可能进一步下调。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豆粕期货价格升至纪录高位,也提振大豆价格。出口国阿根廷的干旱导致产量下降,提振对美国豆粕的需求。
美国全国油籽加工商协会(NOPA)月度报告发布之前,分析师表示,美国10月大豆压榨量料创历史高位,豆油库存预计录得6个月内首次上涨。据对九位分析师的预估均值显示,10月NOPA会员单位预计共压榨大豆1.87237亿蒲式耳。
美元走软令美国农产品对于使用其他货币的买家更具竞争力,扶助支撑CBOT价格。在美国公布疲弱的通胀数据后,美元兑一篮子主要货币周二下跌1.5%。
美国对中国的一系列大豆出口也提振了芝加哥大豆。
欧盟数据显示,截至11月12日,始于7月的2023/24年度欧盟大豆进口量已达到40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2%。
大豆在200日移动均线处面临技术阻力,目前约为13.90美元。投机客一直在建立大豆和豆粕期货的多头头寸,帮助推高价格。
交易商表示,大宗商品基金周二净买入芝加哥大豆、豆粕、豆油和玉米期货,但净卖出小麦。
在玉米市场上,由于夏季降雨,法国将其对今年玉米收成的官方预估上调至1220万吨,较2022年增长13.3%。然而,暴雨令该国部分地区的收割中断。
小麦价格基本上没有受到美国冬小麦作物评级意外下降影响。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小麦作物生长优良率为47%,低于一周前的50%,但仍处于四年高位。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周二表示,自8月份开通黑海航运走廊以来,乌克兰通过该走廊出口的货物已达到近400万吨,其中包括谷物。
全球股市周二大涨,此前美国10月通胀数据低于预期,令投资者押注升息时代已经结束,借贷成本甚至可能很快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