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综述 >> 正文
打破你的认知:中储粮的简称居然不是中粮?
日期: 2023-09-12   来源:每日粮油  阅读: 6272  双击鼠标滚屏

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是中储粮和中粮。

如同我国其他行业都有自己的明星企业一样,在传统的粮食产业也有自己的粮油双子星,那就是中储粮和中粮集团,但对于一些普通消费者而言,很多人会误以为中储粮的简称是中粮,而中粮就是中储粮。

实际上,中储粮的全称是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简称是Sinograin,而中粮的全称则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简写为COFCO。两个公司均为国资委直管的重点涉粮央企,但职责略有不同。

首先我们来谈下中储粮,其前身可追溯至建国初期的备战粮、甲字粮,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粮食迎来第一波生产高峰,国家为防止谷贱伤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保护价收购政策,一度导致出现“储备粮数量不实、质量不保、调动困难、巨额亏损挂账”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2000年国家决定对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组建中储粮总公司,专职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管理,其他各级储备粮归地方管理。

因此,目前中储粮的主要职责为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以及粮食的政策性收购等,包括小麦稻谷的托市收购,以及前几年的玉米大豆临储收购等,在2016年随着中储棉的并入,还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管理,财务关系在国家财政中单列。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储粮是国内最大的粮食购销和仓储企业,也是国家粮食政策调控的执行载体。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储粮短短发展的二十多年历程中,曾出现过一段功过难评的时间。

在2008年全年粮食危机中,我国部分地区粮食供应出现异动,一方面是大量的原粮保管在粮库中,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终端供应紧张,有关部门在不干扰市场运行的前提下,最终选择了企业约谈的方式,要求粮食企业保障市场供应。这也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国成品粮和原粮供应矛盾的首次出现。

在此背景下,时任中储粮董事长的包克辛首次提出了大粮商的概念,延伸企业链条,从单一的仓储保管向加工销售端转变,以全面的市场化方式来确保紧急状态下的终端食物供应。

由于中储粮本身执行的是政策性原粮购销,资金来源由国家提供,而其提出的下游成品粮市场则以市场化为主,由此引发市场关于中储粮究竟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的争议,此后在2013年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大火之后,中储粮重新回归主业。

不过,其提出的关于大粮商和成品粮供应问题还是对我国粮食供应体系带来重要影响,前者直接促进了后面中粮的国际化道路,后者则完善了我国粮食应急体系的建立。

接下来我们再说下中粮集团,中粮集团前身为建国前成立的华北对外贸易公司,建国之后几经改革,在1961年在其粮食和油脂业务上与与中国食品出口公司合并成立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主要负责中国粮油食品的出口和进口事宜,一方面是为国家换取外汇,另一方面则是进口国内急需的生产物资。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的陆续开放,中粮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作用有所减弱,企业开始进行多方布局,是中国最早进入资本和地产领域的大型央企之一。特别是2004年宁高宁“空降”中粮,开启了中粮全资本运作模式。

在2009年前后,在国资委要求央企回归主业的基础上,中粮进行全面的主业升级,强力执行国家提出的国际大粮商概念,对内陆续合并当时国内最大的粮食内贸企业中谷集团、北粮南运的华粮集团,对外则收购了依靠中国市场成长起来的来宝农业、以及国际谷物贸易商尼德拉,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粮商。

截止目前,中粮是国内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和最大的粮食贸易企业,相较于中储粮,中粮的市场化层面更多一些。

接下来我们说一个比较特殊的品种——食用油。在上面我们提到中储粮是中央储备粮管理的执行单位,但在中储粮下面还有一个子公司,中储粮油脂公司,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食用油的中央储备工作。

说其特殊,主要在于其管理模式的差异。我们上面提到,中储粮的大粮商模式受到市场质疑,并被最终收回,但在政策性食用油的管理上,中储粮油脂公司却延续着大粮商的模式。

直到今年一月份,中储粮和中粮共同组建中企联合油脂有限公司,明确在优先保障完成中央事权油脂油料储备轮换业务加工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运作。

其实通过前面介绍,我们也能看到,中储粮是仓储企业,中粮是加工贸易企业,二者在主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性,当前两集团在油脂业务方面的合作会否为未来业务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摸索,也十分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
1、本网部分信息属于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内容! ※本网联系电话:0534-2220168

工信部备案号:鲁B2-20041020-1 版权所有   德州博维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9900656    传真:0534-2220102    邮箱:cnmfnet@126.com
 Copyright © 2004-2020 CNM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网法律顾问:金延峰律师(手机:13953449218)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