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30日地储接力,政策性小麦轮出压力不减一文中,笔者明确提示:
近阶段小麦市场价格的快速下跌以及价格区间已经违背了小麦的价值本源,甚至可以说是情绪化宣泄和心态崩塌的结果,就商品而言,最悲观的时刻往往也是孕育机会的时刻,尤其是攻守兼备的品质小麦。但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底部都是盘整出来的,反弹不是底,是底不反弹这个规律还是应该牢记,这或是一个难熬甚至痛苦的过程。
而非常应景的是,四月上旬小麦市场价格也确实开启了又一轮反弹走势,上旬末中旬初试图加速反弹,不仅政策性储备小麦轮出的成交率明显上升,且有一定幅度的溢价出现,面粉加工企业也集体连续上调收购价格,于是之前已极度悲观的市场情绪又开始有逆转倾向,甚至对小麦市场价格再度突破3000-3100元/吨又充满着乐观和幻想,多数已计划认赔出局的贸易商也又开始捂盘惜售。
笔者在微信群里反复提示,供大于需的结构没有完成转换之前,小麦市场还是明显的下行趋势,市场价格的反弹只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抛盘压力。因为这种盘整时间不足的市场价格底部,承接盘相当有限,明显是不够扎实的,不出意外应该是假象。结果不幸而言中,小麦市场价格的反弹最终还是无果而终,并在四月中下旬又继续开启震荡下行模式。
那么小麦下一步我们该怎么样操作才能不陷入误区,不造成更大的损失,或者说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下来不被淘汰出局呢?在23年新季小麦登场时间越来越近时,笔者且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对小麦后市进行分析:
一为什么说之前的反弹是假象
对于4月初小麦市场价格的反弹及其热度,笔者是完全不看好的,提示反弹越高越要借势离场,因为这种反弹缺乏基础,所表现出的强势大概率是一种假象:
1、政策性储备小麦轮出的成交率上升和出现一定程度的溢价,是因为之前一直试图在抵抗的政策性小麦储备企业终于看清了形势和趋势,不再报有幻想,因此迫不得已地大幅度下调销售底价,从之前的接近3100元/吨下调到2900元/吨,最高接近200元/吨的降幅对市场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所以其成交率的上升、溢价的产生是建立在竞价销售底价大幅下调的基础上的,并非是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
2、面粉加工企业集体连续上调收购价是因为小麦市场价格反弹触发的部分惜售情绪,为保证加工生产而不得已得行为,少部分面粉加工企业给出的高价诱惑其实也是在玩文字游戏,是附加有高面筋指标等苛刻的条件的,其实很多看似很高的收购价是与大多数人无关的。
二当前小麦市场的压力在哪里
小麦市场价格连续下跌后,其实当前市场压力已经悄然开始转换,从之前的贸易商争相抛售的压力转换为政策性储备小麦迫不得已轮出的压力了,这也是笔者最近重点关注政策性储备小麦轮出情况的原因所在。
之前我们多数储备企业对小麦后市相对乐观,并没有意识到市场可能会出现的踩踏效应,所以在轮出节奏的时机把握和竞价销售底价的制定完全脱节于市场真实成交情况,也跟不上市场节拍,结果造成了反复流拍,延误了最佳轮出时间,以致于大量的政策性储备小麦轮出高度集中于一个时段,于是插队者众,被动形成了另一类倾轧。
1、我们的政策性储备粮是有均衡轮换要求的,并有一定的架空期要求,也是必须要完成轮换任务的。而之前因为和市场贸易粮扎堆销售导致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的原因,包括中央储备粮小麦及省市县三级储备粮小麦的轮出进度是非常不理想的。
而23年新产小麦上市期也越来越临近,因此加快轮出和出库速度也是大多数政策性小麦储备企业当前重点考量的,如果借助不了外力,只能用下调价格来完成加速任务,因此接下来政策性储备小麦轮出的压力依旧会非常沉重。
更重要的是包括之前已成交的政策性储备小麦并不意味着出库完成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沉淀在市场存量中的,且有到期必须出库的压力,因此这类前期供应端压力的后移叠加持续的新增小麦轮出,还是会在某些特定时段形成巨大的集中进入市场流通环节的压力,因此笔者以为这才是当前小麦市场供给压力的重点和核心。
从以下两张图表上我们也可以明确看到中央储备粮小麦连续两周的周轮出投放量都超过90万吨,且分布区域非常广泛,更重要的是自四月中旬后成交率并不理想,截止4月21日,近两周合计成交量为91万吨,成交率接近50%。
2、市场贸易粮小麦方面,经过前期的争相踩踏后,贸易商存量小麦已有所下降。我们再结合近期23年产政策性小麦招标采购成交情况可以明确看到,江苏、上海区域23年新季小麦采购的成交价基本围绕着2880元/吨成交,福建广东则围绕着2950元/吨成交,考虑到运杂费因素,出库价应该在2800元/吨左右,小麦的购销双向方面轮入价折换成出库价同样是围绕着这个区间运行的,那么也就意味着低于这个2800元/吨的出库价,就是可以衡量出的利润,这对新季小麦开秤价有着强烈的指向和引导作用。
而小麦当前市场出库价也基本在2800元/吨左右,已经和正常天气背景下,市场主流对新季小麦开秤价预期基本接近了,因此没有政策压力或是被逼砍仓压力的贸易商群体当前小麦的抛售动力并不强,甚至不排除选择躺平者众,这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小麦的整体市场压力也是一种减轻,但可怕的是一旦后续实在看不到希望和出路,最终还是会流入市场再次形成供应冲击,且对新季小麦的走势产生一定的障碍和影响。
三小麦市场的支撑因素有哪些
以上我们反复说的都是对小麦市场的压迫点,那么当前小麦市场还有哪些支撑因素呢?这里不妨也列举一下,看是不是能构成真正的支撑或是利多。
1、消费市场的恢复
根据海关数据,一季度我们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增长了8.4%,且从产品品类上看,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比如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均实现增长。海关这类公信力极强的部门发布的数据应该是非常真实和准确的。
另外23年以来消费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上年四季度为下降2.7%。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消费场景增加,居民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等接触型消费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
这也就意味着之前我们一直担心的集团性消费正处于复苏状态,再叠加政策面对内需的支持和刺激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的内需消费一定是会增长的,这将会从多个方面对小麦市场的消费构成一定的支撑。
2、天气因素的影响
23年新季小麦收获期越来越临近,虽然从目前来看整体天气虽有波折,但并没有极端性天气出现。然小麦素有虎口夺食之说,不到最后关头都不能轻易下结论,因此就当前而言,天气情况依然是一个变数,这是双刃行为,但至少在现阶段对于小麦的做空行为来说也是一种抑制,因此可以从反向对小麦市场价格构成一种支撑,甚至会扩大承接盘的范围和力量。
3、小麦消费主体的增加
之前已经反复啰嗦过小麦市场价格经过大幅下跌后,其饲用价值已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针对玉米的替代价值。
以河南和安徽甚至淮河以南为例,地产饲用玉米随着气温的逐渐上升,黄曲霉素指标的稳定性开始下降,从饲用的角度来说需要黄曲霉素指标安全度更高的东北玉米来补充,而东北玉米目前汽运或江海联运到这类饲料企业集中度高的区域进厂价基本在2900元/吨以上,基本持平或是高于小麦的到厂价。
由此可见未来一段时间小麦的消费主体将会得以扩大,我们应该还记得21年小麦的行情爆发点就是极端天气因素导致新作小麦减产叠加饲用对小麦的强烈需求。
但需要重点提醒的是,在政策性储备小麦轮出及出库期要求压力依然沉重,并导致小麦市场价格重心继续下移以及新季小麦登场越来越临近的多重压力下,大多数饲料企业虽然确定了小麦替代玉米的高性价比,但依然存在观望心理,采购头寸多数只会建到新麦大面积登场之前。
4、政策性小麦的轮入即将大举开始
虽然说目前已经有少部分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开始轮入2022年小麦,确实也只是非主流,无论是从量和价的因素对当前小麦市场价格支撑有限。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之前我们销售轮出的小麦接下来都是需要采购轮入进去的,这还没考虑政策性小麦的增储因素,正常来说至少是不会低于销售轮出数量的,这在新季小麦上市期间将是对市场构成支撑的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新麦登场后,越往后政策性小麦轮出数量也会大幅度下降。
5、最后我们结合长期价格数据来看,小麦市场价格从内在价值角度来说一般很少低于稻谷和玉米市场价格,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当前稻谷、玉米和小麦的市场价格,会不会认为小麦的价值底部已基本成立了呢?
四当前小麦的操作策略和建议
从以上对小麦市场价格的运行轨迹,以及压力和支撑因素来看,笔者以为虽然当前小麦的市场底部区间和价值底部已基本成立,但在政策性储备粮集中抛压和出库期限要求下的压力下再度出现下跌也是可以预见的,但这种违背价值的非理性下跌也将可能会触发更多的承接盘出现,对于积弱不堪的小麦市场而言也构成了机会,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
我们再结合23年产小麦的播种面积来看,北部品质小麦产区增加幅度是有限的,从生长期天气角度来看再复制22年产小麦的单产和总产可能性极小,甚至有一定的减产预期。而非品质小麦产区,即稻麦共生区域23年产小麦的播种面积,根据笔者的现场调研以及和相关专业人士的沟通了解,增加20%-30%已经是基本确定了,正常天气因素下,总产量出现增加也是大概率的。
因此还是那句话,在确定不缺和可能会缺的两个品类选择下,答案时显而易见的。当然还是以品质小麦为主导方向,4月上旬小麦市场价格反弹时面粉加工企业其实也已经给过了答案。因此操作上笔者的建议是对非品质小麦不宜恋战,应以销定购为大原则轻仓操作,而品质类小麦如果有比较宽裕的出库期,倒不乏是个好的介入机会,当然从安全角度来说,仓位和头寸也应该有所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