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行情大跌。
在这波落价行情前,绝大多数人认为接下来应该是一波涨势。这并非是异想天开,官方数据表明,截止3月23日,国内玉米产区基层售粮数量87%,达到1.63亿吨。东北产区农民售粮进度为7至9成,比月初销售速度加快,基层余粮所剩无几。
年前至年后一直在担心的农民卖粮集中上市冲击行情下跌,农户的粮数量有限,其冲击力也有限,而且这部分剩余粮源中还有楼子粮。如果说玉米这次大落价是因为地趴粮所致,地趴粮确实是“背了黑锅”。市场只是借助这个时间点,借助地趴粮最后上市的量略多,来了一次行情“大屠杀”!
落价的理论逻辑很充分,首先是期货最先开始下跌,而且下跌的势头很猛,港口紧随其后,现货跟跌。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在港口落价后,开始加大落价步伐,港口和深加工都齐步落价之后,东北玉米开始“外逃”山东,导致山东连续两日到货量超过千车,山东也开始连续落价。
山东落价后,东北出关减少,又一次对北港上量,北港收购价格天天在落,但是到货数量与落价形成反差,反而增多。可见持粮主体的情绪有多么脆弱。
东北玉米暂停出关后,山东玉米价格稳定下来,略有涨幅。但是东北还在落价当中,面对东北地区这样的落势,很多人再次发出“熊市不言底”的观点。
当北港击穿年前2750元/吨的低点之后,玉米再次寻底就踏上新的征程,前低没有阻止落势,那么新低会在什么位置那?关于这个话题,大家避而不谈,因为谁的心理都没有把握,说出来容易成为笑柄。
最近这几年玉米行情波云诡异,一直在走不寻常路,犹如这次落价,85%以上的市场参与者和农民都措手不及,毕竟从哪一方面看,都应该是涨势,即使涨幅不大,但是也应该偏强为主行情,可是市场再次给出相反的方向,开始落价,而且是大落。
截止目前,华北这次落幅不深,在20元至35元/吨之间,东北落幅在60元至80元/吨之间居多,个别企业已经下跌超百元。如果说农民卖粮亏了,其实很多基层粮点和烘干塔也亏了。如以上我们所说,目前农民的量压不会导致如此落价,粮商的上量在逐步取代农民的上量,成为市场新的量压,这部分人的粮源不释放掉,行情就难以稳定,当前的市场和地趴粮关系不大了。
玉米这次落价是利空消息积累爆发的过程,导火索是小麦大跌引发替代玉米,玉米需求下降预期过于强烈,至于利空消息很多是“远水”,情绪比实际的利空更空。比如进口和替代对内贸玉米的影响,进口和替代由来已久,并非是今年首次出现,目前无论是进口还是替代都没有对玉米进行冲击市场现货,即使定向稻谷在28日进行拍卖,也要看成交结果,以定向稻谷的底价和年限看,可替代玉米的数量下降,而且出库价格也是玉米价格的底部支撑,没有那么可怕。
至于进口,今天一个数据,明天一个数据,哪一年不进口几千万吨,刚刚确定的几百万吨就把国内玉米价格给压下去了?究竟我们是2亿多吨的国产玉米有定价权,还是几百万吨的进口玉米有定价权?
持粮主体中粮商的恐慌情绪比农民要浓厚,还不是前两年存玉米吃了亏,今年害怕重蹈覆辙,认为借助农民还处在卖粮期,政策对待粮价态度宽松等做为掩护,趁机跑路。
而且之前库存粮水分也不好,出这批货,还可以收购水分达标,品质上乘的自然干粮,市场行情这样弱,自然干粮也是接下来的收购重点。
每一个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盘,就很容易造成向一个方向奔跑而撞车的结果。
以上是玉米现货行情的大致现象,至于玉米这次落价有没有底?肯定会有,不会无休止的落下去,一季度还没结束,就给行情下结论,没有依据,后面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要影响玉米走势。
玉米的底,首先就是农民的种植成本,官方公开言论表明,2022年农民种植玉米的成本在2650元至2700元/吨(北港),目前锦州港的收购价格已经跌至2300元/吨,距离农民的种植成本还有30元。虽然目前农民手里的粮不多,但是如果继续跌下去,农民作为种植者都要亏钱,就不会再卖粮了,农民惜售后,收购商收购不上来数量,也会减少出货。以目前这样的价格,有粮商是在赔钱出粮,这样做主要是回笼资金收购自然干粮,一旦粮商也减少出货,行情也就稳定住了。
第二,中储粮在本周大量开库收购,而且市场传言,在卖粮中要把农民卖粮和贸易商卖粮区分开来,农民卖粮要优先。中储粮不仅本库在收购,租赁的分库也逐步展开收购。中储粮开始收购后,会提升农民看涨信心,农民有信心了,粮价从基层涨起来。
玉米需求比较弱,没有出现预期好转状态,不过也没有出现要继续弱下去,甚至更弱的表现,这就使得未来的方向不够明确,都有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加重粮商对未来行情不明朗的担忧,出货增多,一季度末就降低库存数量。
玉米底部还有支撑,就是中储粮和大企业库存成本的支撑。今年大企业以及中储粮的库存数量太大,个体贸易商的库存数量大幅降低。一旦玉米行情持续走弱,遭受巨大亏损的是中储粮和大企业,大企业虽然使用了部分期货工具,但是新粮上市至今,期货给出的套保机会有限,绝对不会把现货库存全部上了“保险”。
结合市场情况,本周玉米延续上周的大度下跌的速度要减缓,逐步进入阴跌的可能性加大,但是想要触底反弹还需要时间,只是这个磨底的过程比较煎熬。
行情一定会把持粮主体的心态全部打到崩溃,然后出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