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全谷物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发展其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之一。”11月16日,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粮食观”到“大食物观”,从吃饱到吃好建国初期,为了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吃的主要是“九二米”“八一粉”,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追求口感好、风味佳的精白米面,造成了谷物中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植物化学素的损失,人群的营养素摄入不均衡问题凸显。
而近些年,随着大众健康意识地不断提升,现在开始流行吃健康的全谷物。
过去讲“粮食观”,目标是填饱肚子,现在讲“大食物观”,强调的不光要吃饱,更重要的是要吃好。
陈坚院士解释,“粮食观”强调的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主要是要求在口粮安全和能量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营养素基本供应的安全。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已告别了吃不饱饭的历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在吃的问题上就是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和带来精神享受的供给,逐渐形成了“大食物观”。
全谷物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受访者
供图“发展全谷物产业不仅能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我国的粮食资源,还能有效应对人民群众对健康改善持续提升的需求,也符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陈坚院士表示。
陈坚院士介绍,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能更好地保留谷物中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活性物质等。国内外大量研究已明确表明,增加全谷物食品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疾病的患病危险,其对于居民健康改善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在粮食节约减损方面,相比于精制加工的谷物,加工程度更低的全谷物可以显著降低粮食损失及浪费。
陈坚院士进行了初步测算,如果目前我国的稻谷与小麦,按照一半加工成全谷物的话,总体相当于增加了近2000万吨的口粮,相当于增加了近5000万亩的良田。荞麦、燕麦等全谷物的主要品种在耐旱、节水、耐贫瘠、省化肥以及实施轮作、改良土壤等方面也有着天然的优势,已成为我国粮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健康膳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低碳环保、节水节粮的现实需求持续增长,而且‘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将出台,这些都昭示着大力发展全谷物产业的时机愈加成熟,全谷物发展时代已至,现在通过发展全谷物产业来践行‘大食物观’,正是好的时机。”陈坚院士说。
以科技赋能全谷物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食品是‘大食物观’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全谷物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未来,我希望大力促成未来食品与全谷物科技的创新融合发展,瞄准行业痛点,以科技赋能全谷物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陈坚院士介绍。
今年由全谷物食品产学研联盟、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燕谷坊共同发起成立的“全谷物未来食品-产业联合运营展示中心”落户江南大学,形成全谷物原料及食品研发的精进力量。
陈坚院士表示,未来食品重点关注的是食品组学、增材制造和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颠覆性技术。
对于全谷物产业来说,营养保留和口感改良始终是产业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充分地推动FT食品技术、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3T”融合,把未来食品所涉及的食品感知、增材制造等关键技术应用于全谷物食品的制造和品质改良领域,将成为我国全谷物产业融入未来食品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受访者供图
很多人不喜欢吃全谷物是因为其“不易煮、不好吃”,这也是目前限制全谷物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陈坚院士说,通过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未来的全谷物食品,将有效解决货架期短、熟化困难、食用感官及口感较差等瓶颈问题,创制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兼具美味与营养健康的全谷物食品,让消费者愿意持续地吃。
“我们要立足整个国土资源的深度开发,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靠现代科技驱动,为确保食物供给链的自主、可控,提出多元化的解决路径,在牢牢端稳饭碗的要求上持续发力。”陈坚院士总结。(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