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对粮食市场拥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
价格调控:逐渐由“托市”向“价补分离”过渡。
①建国后,国内粮食价格政策历经5大阶段,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粮食价格政策正逐渐由低价收购“托市”向“价补分离”过渡。
③小麦、稻谷低收购价成为市场定价基础且与国际粮价脱钩,大豆、玉米受国际影响明显。低收购价由发改委考虑生产成本、供求、国内外价格和产业发展等确定。
供需影响:国有企业份额近半,掌握定价权。
①我国库存充裕,可以在小麦、稻谷价格过快上涨时给予有效干预,但大豆、玉米的干预能力偏弱。
②国内粮食库存主要由政府储备、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三大类构成,粮食国有企业在购销环节均占据较大份额。
③我国对小麦、玉米、大米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实行1%的低关税,配额外实行65%以上高关税,进口粮食对国内冲击很小,更多是调节品种结构。
国家粮食流通管理体系。我国粮食流通监管体系中,国家粮储局、中储粮公司是核心主体,分别负责价格监测、购销执行。农业农村部全程参与政策制定;财政部、农业发展银行负责提供财政补贴及贷款支持。
2从历史经验看,抛储是控价主要手段
政策对粮价涨幅容忍度约25%,调控显效时间不定。
①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粮价涨幅达到25%左右时,政策调控力度明显加大或者价格上涨趋势得到控制,但政策显效时间因当时价格上涨压力而定。21/08以来小麦价格涨幅已达到26%,政策抛储力度仍处低位,可能因为正值夏收季节,如果后续涨价压力仍然存在,政策抛储力度会有提升。
②国内粮价难跌,历史价格中枢逐级抬升。由于国内政策极力避免谷贱伤农,所以每次粮价上涨后,价格中枢进入新的平台。
2006-2008年:保供抛储、限制出口。
①自给率较低的大豆受国际市场冲击明显,涨幅较大且价格波动明显,而国内其他主粮价格虽有上涨,但涨幅远小于海外。
②粮食危机的爆发受到战争、气候、贸易限制、能源价格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国内粮食供需平稳,粮价上涨主要受到种粮成本推动,此外投机炒作情绪,通胀预期抬升,都产生影响。
③为了应对国内粮价压力,供给上政府一方面促进粮食生产保供,另一方面加大抛储抑制投机。需求上限制出口及不合理使用,引导社会减少浪费。
2010-2012年:同样的政策配方。
①国际粮价除稻谷外均有大幅上涨,但涨幅小于此前一轮粮食危机;国内粮价除稻谷外,其余主粮涨幅均小于海外市场,整体涨价压力有限。
②再度爆发粮食危机,引发的原因同样集中在气候、战争。此轮国内粮价上涨,国内供需紧张成为重要推动因素,除此之外也受到通胀预期、投机炒作的影响。
③政策同样通过大量抛储抑制粮价。供给上同样采用提高收购价促产保供,并加大抛储力度的方式稳定价格。需求上加强入市管理,宣扬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粮食应急预案体系是后武器。
保供抛储政策可以在对市场不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及时抑制粮价上涨,除此之外如果因突发事件引起粮食供求关系突变,出现大量集中抢购、粮食脱销断档、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则触发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武器。国内逐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预案体系,各地具体措施因地施策,但在特殊情况下均会采取严格的行政管控,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